相见时难别亦难

核心提示: 春节过后,离别成了主旋律。老人送别外地子女,内心却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舍,相互怀揣着泪水挥手道别,期待下次再相聚。我市老年朋友们感慨:世人皆恨别,此别恨难除。有的子女常年和父母分隔两地,一年甚至只能团聚一次。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节过后老少“别离”道再见

本报记者 裕隆

春节过后,离别成了主旋律。老人送别外地子女,内心却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舍,相互怀揣着泪水挥手道别,期待下次再相聚。我市老年朋友们感慨:世人皆恨别,此别恨难除。有的子女常年和父母分隔两地,一年甚至只能团聚一次。

依依不舍盼再见

大年初二,在南京工作的张海艳,带着外孙女回家和母亲团聚,初五就与母亲分别。短短三天时间的相聚就要离开,母亲黄淑惠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出门相送,依依不舍,不知不觉在门外又唠叨了好一会。女儿和母亲拥抱告别,不想一向坚强的母亲竟然落了泪。“女儿啊,自己身体多保重……”就在汽车发动的那一刻,女儿离开。

家住华南一村82岁的黄淑惠老人,独居在家中。自五年前老伴离世后,她的精神世界瞬间空虚。她说,哪怕是老头子瘫在床上,起码回家后也有个说话的人。老人边说,边抹眼泪。她10年前因一次摔跤导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现在行动不便,在南京的女儿为母亲专门请了保姆做些家务,服侍母亲。虽说有了保姆,生活上很方便,但老人的心中更多的还是牵挂。“女儿现在退休了,在南京还要帮外孙女带娃,所以说,儿女再孝顺,也不可能24小时都陪伴在自己身边,她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黄淑惠感慨,女儿不在身边,但每年中秋、国庆等节假日都与女婿来看望她,这次过年回来还给她带了好多年货。老人拄着拐杖打开冰箱向记者介绍,两包南京板鸭、三包香肠、一盒菜包、两盒玉米、一盒速冻饺子、两袋汤圆等。她坦言,自己独居多年,平常都与电视为伴,打开电视,其实就是为了让家里有点儿声音,她比较喜欢热闹的节目,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去想孤单的事儿。

相聚不够视频凑

春节假期结束的离别,也引起了子女在外的父母的共鸣。在我市某小区做保洁的张美玉今年66岁,她坦言,初六晚上8点与儿子送别,因为等出租车到火车站,硬是在寒风中把儿子送上车才放心离开。第二天,她和老伴就感冒了。她表示,“35岁的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创业,一直单身,平时还要租房,生活不容易,每年只在春节回来几天,走的时候她都舍不得,还塞了一大堆东西给儿子带上。

儿行千里母担忧,有时候,爱太深反而成了一种病——分离焦虑障碍。 父母的分离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女平时关心不够。医生建议,子女要定期探访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增加陪伴的机会,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回来,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QQ等沟通联系,特别是视频,可以面对面,增进了感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常回家看看,让每一次的“小别离”都指望着下一次的团聚,再出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工作再忙,生活再累,别忘了经常给爸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聊聊家常。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