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晨跑

核心提示: 听说冬天晨跑应该比较好,立冬刚过,我就迈开了双腿。

■曾萍

听说冬天晨跑应该比较好,立冬刚过,我就迈开了双腿。

这是小城的“十里长街”,链接古旧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也见证了小城几十年的变迁。新民路、城河路就像巨型十字架,把城市的骨骼已然拉开。双脚叩击大街,发出清晰的声响,仿佛小城成长的节音,那么铿锵,那么坚定。天色蒙蒙,晨光微亮,薄薄的清雾给街道披上了静谧的面纱,昏黄的路灯高悬,睁着半明半昧的迷眼,孤寂地俯瞰大地。原有的粗壮梧桐树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整齐的香樟树,这应该是道路拓宽时的一点遗憾。市民广场上已有老人在活动,广场舞、舞剑、太极,他们舞动着多彩的律动。

跑到云阳大桥时,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大运河微波粼粼,扑闪着清冽的光辉。她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的不仅是妩媚,更是水灵,成为江南烟雨的发源地。远处的万善塔,巍峨耸立,在晨曦里,像一位稳重的思想者,开掘着小城的纵深。在那些游历丹阳的文人骚客心中,大运河、万善塔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那些千古诗篇都成了这座小城的历史记忆,囤积着陈旧而鲜亮的味道。

当我踏上西门大街的石板时,一种古旧而斑驳的气息扑面而来,哪怕是清冷的早晨,我依然觉得当年的繁华就在眼前。人们常说的“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就是指这里。街道不宽,仅五六米,站在两边,伸手好像就能相牵。这里是小城的根,我仿佛看到了大树的无数触须,正盘踞在厚实的大地上。两边低矮的平房正密密匝匝挨在一起,似乎在冬日的早晨彼此取暖,让人怜爱,让人觉得亲切。在这里我放缓了脚步,细细地品尝历史的味道。警钟楼还在,杵立在街道的最东边南侧,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镇守关口。在西门大街的中端,是由花岗岩砌成的石牌坊。牌坊呈倒着的U形,对两侧的矮平房而言,倒也显得有些气派。大街最西边是望湖楼,现已重建好了,呈现出当年的气势。更西边,是米市码头,已按当年的模样建设到位。回头望,当年繁华的各色店铺,已不见踪影,跌进了历史老人的皱纹里。

白云街是我晨跑常常跑到的地方。这里早已没有街巷的味道,宽阔的柏油马路、高挂的精致路灯,处处显示出现代气魄。相传七百多年前的明朝,这里还是一座庙宇,到了清朝,香火兴盛,庙宇上空时常白云缭绕,故名白云街。每次晨跑到此,我都会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历史的尘埃已经散尽,城市现代化进程已把当年的痕迹毁灭殆尽,但那条文脉还在,人们延续的记忆还在。

最有古韵的是南门大街,一条弯曲的道路把世界分成两半,一边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一边是五六十年代的低矮房屋。现代与古旧隔着几个梧桐树的距离。大街的东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闪亮的墙面在清晨的微亮中泛着清丽的光泽;大街的西边是两层古旧的走马楼,木质的门窗,排列犬牙交错。那些蕴含历史的店铺还在顽强地生存着,里庄米酒店、延陵羊肉铺的招牌在晨光中依然醒目。一些早餐铺已经开张营业,油条、豆浆、烧饼,这些老三样方便着辛劳的人们。店主早早地就起来了,生火、揉面、烧蒸,动作娴熟地忽上忽下,使得我们这个城市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