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的异乡带娃生活

核心提示: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帮助晚辈的比例有43%。

本报记者 魏裕隆

图为程秀珍(右一)与儿子儿媳陪孙子娱乐

记者 裕隆 摄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帮助晚辈的比例有43%。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老漂族”。这些“老漂族”也存在于我市的各个社区街道以及乡镇,为了帮助子女看娃,他们离开了故乡,来到他乡,开始了带娃生活。人生地疏、隔代教育、异地看病、精神空巢……他们几乎天天都要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漂来的“保姆”  甜蜜的“负担”

“儿子、女婿一个在服装加工厂,一个在酒店做前台,孙子7岁了,平常在家中都是我帮着照看。”家住云阳街道永福村的张夕娥是贵州人,在丹阳“漂”了近8年了。原先她与老伴在老家务农,后来经营着一家超市,生意一直不错。孙子一出生,她就抛家舍业从贵阳黔灵镇安井村赶来帮忙看孩子,在老家的老伴腿脚残疾,身体一直不好,只能把超市关掉歇业在家。

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愁容的张夕娥叹气说,当初来到丹阳,人生地不熟,由于听不懂丹阳话,自己很少与邻居交流,仅仅是见个面打个招呼。早上,张夕娥6点起床,准备早餐,让孙子吃饱吃好,送孙子上幼儿园后去买菜;下午还要洗衣、搞卫生和接孙子回来;晚上,等孙子吃完饭整理收拾后,就已经8点多了,接下来还要带着孙子睡觉。有时候,孙子睡得晚,她还容易失眠。张夕娥坦言:自己到底是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带娃不轻松。说起自己的身体,69岁的她表示,孙子出生后,她因长时间抱着他而过度劳累,颈肩部和腰部肌肉疼痛。特别是遇到阴雨天就更加疼痛难忍,彻夜难眠。“本想跟儿子儿媳说说这事,但看到儿子儿媳辛苦的样子,我还是把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张夕娥说,儿子媳妇整天为工作忙碌,跟他们也没什么交流,自己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没有其他娱乐,感觉就像是“局外人”,有时候想老伴了,只能通过手机联系,提醒老伴注意身体等。

张夕娥虽然来丹阳生活有些年头了,但她的医保一直在老家,所以她不能享受医保待遇。“现在去门诊看病,使用外地医保不能报销,包括买药等也一样。假如住院的话,可以拿回去报。”她说,以前她住院都是拿回老家报,但现在没住过院,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由于在本地没有医保,自己平时生病也都是花钱买点药吃,勉强扛过去。

为了帮子女看孩子,晚年却要背井离乡,虽说陌生的环境已经慢慢适应了下来,但平日里她还是喜欢在家呆着与孩子为伴。因为乡音难改,不爱参加村上的娱乐活动,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在异乡的时间长了,时常会想家。被问到以后考不考虑回老家时,她叹了口气说:“我来丹阳的年头长了,等孩子以后大了,不用接送了,就可以回去了。”

孩子不是全部的生活忙里也要偷闲取乐

来自安徽蚌埠固镇县的程秀珍阿姨,现住在陵口镇陵口村中山路附近。儿子和儿媳在同一家皮鞋厂上班,她现在接送两个孙子,大的8岁,小的6岁。来丹阳三年多的时间里,每天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剩下的时间,她就在家为孙子织毛衣、做棉鞋,还经常与附近的邻居相约跳广场舞。“我在老家的时候就喜欢运动,虽说住在这里的时间长了,一直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但不影响我与邻居的相处。”程阿姨说,她自身性格开朗,喜欢与村上的人打交道,大家都互相照顾,非常友好,邻居还经常约她跳广场舞。“现在天气冷了,邻居都在家窝着,我偶尔也串个门和他们聊会天。”

66岁的解广胜有着3岁和5岁的外孙女。“两个娃都是我和老伴带大的,两个人带小孩,可以换换手,不觉得太吃力。我们2009年来到云阳街道东马场村,在这里已经9年了,女儿和女婿在路边经营着一家奶茶店,生意还不错。”解大爷说,外孙女老大和老二年龄相近,带着她们有些吃力,但是每天与孩子们在一块也其乐融融。虽说每天看护孩子,但是二老却始终都会挤出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爱好。他们常常吃过晚饭,就步行来到万善公园跳广场舞。“晚上,我女婿就回来照顾孩子,女儿一人忙生意,我和老伴就能放松放松了。”解大爷认为,虽说能够帮助子女带娃,但孩子并不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养育孩子,还是要靠父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他们也需要父母的新知识传导。作为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跟不上时代步伐,更不能整天围着孩子转,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老漂族”如何走出“寂寞”

调查显示,城市里的“老漂族”主要有以下三类人:一是农村老人跟随子女进城;二是城市老人跟随子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此外,还有一部分从不发达地方到发达地方的老年务工者;出国帮子女带小孩的就另当别论了。进城老人的年龄一般在60~70岁,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孙女等,这些老人比较多。有些是帮助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的,也有些从事家政服务等工作的。

针对“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陵口镇陵口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陈昌元说,社区经常不定期举行各类活动,只要在社区居住,不分户口,都可以参加,他们也很欢迎。他告诉记者,社区有很多从外地来给子女看孩子的老人,有“候鸟性”的,也有常驻性的,但就参加社区活动来说,外地老人没有本市老人的积极性高。

离开了农村老家,突然无事可做,这最容易让人产生失落感。老人应该走出家庭,学习新东西,消除自身特有的无助感,给自己找乐子。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漂族”,也要融入当地老人群体,聊天交流,与他们共同娱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