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旅融合的转型之路

核心提示: 3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延陵镇延星村杨平家庭农场时,农场主史杨平正窝在一间大棚里给刚买的“8424”西瓜种子育苗。他告诉记者,除了西瓜,他今年还试种了一些无公害西红柿和草莓。明年开春后,他还准备种十几亩地的阳光玫瑰葡萄,继续走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致富道路。

探索农旅融合的转型之路

——青年职业农民史杨平农业结构调整有妙招

本报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通讯员 朱辉明

图为史杨平在查看草莓长势

见习记者 姚磊 摄

“粮食利润年年被压缩,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今年上半年我就开始尝试搞了些‘吊西瓜’,没想到前来观赏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这不,我前几天又买了些西瓜种子过来,准备再搞20亩。”3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延陵镇延星村杨平家庭农场时,农场主史杨平正窝在一间大棚里给刚买的“8424”西瓜种子育苗。他告诉记者,除了西瓜,他今年还试种了一些无公害西红柿和草莓。明年开春后,他还准备种十几亩地的阳光玫瑰葡萄,继续走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致富道路。

史杨平今年虽然只有33岁,却已是延陵镇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我从20岁起做职业农民,经历过种粮收益的最高峰,也正目睹着传统农业的逐渐衰微。”史杨平说,特别是这几年,粮食最低收购价越来越低,只靠种水稻、小麦肯定是得不到多少收益的,因此,这几百年来的传统种田观念必须要变一变。“怎么变?要么调优粮食品种,要么调整种植结构。”史杨平解释道,调优粮食品种就是种一些市场上销售火爆的稻米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就是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搞一些综合种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今年我一共承包了14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南粳5055’,这种稻米好吃也好卖。况且我还与无锡一家军工企业签了订单,每斤稻谷卖到了1.5元,收益比一般大户直接销往市场可强多了。当然,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转型还是今年开始种植的西红柿、西瓜、草莓等瓜果菜蔬,这应该算是自己在现代农业探索道路上跨出的最有价值的一步吧。”史杨平笑吟吟地说道。

据了解,史杨平今年一共新建了21个设施大棚,总面积将近25亩,全部用来尝试种植瓜果菜蔬。“今年上半年,我大胆试种了2亩不到的西红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施用最基本的有机肥,长出来的西红柿个个颜色鲜红,无毒无害,卖相和口感都不错。”史杨平说,有一次,一位老师来他的种植基地参观,在品尝了他的西红柿后,觉得甜软多汁,异常好吃,就帮忙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宣传了一下,没想到帮他招来了很多顾客。“酒香不怕巷子深,西红柿也是这样,大家在品尝了我的西红柿后都觉得味道不错,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很快,我2个大棚的西红柿就全部销售一空,亩效益也超过了7000元,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一下子让我感到倍有信心,看来这一步是走对了。”史杨平自豪地说道。

“‘吊西瓜’是我从别人那儿学来的创意,把西瓜用网兜吊起来,让人觉得新奇又有趣。”史杨平向记者解释道,“其实这算是立架栽培技术在西瓜上的特殊应用,把西瓜吊起来,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能让西瓜享受到充足的光照,甜分和产量都会有所增加,平均下来一亩地能产出将近6000斤的西瓜,卖出去的价格在每斤1.5元左右,扣除零零总总的成本,亩效益也有万把块钱,这可比种粮食强太多了。而且,搞创意‘吊西瓜’还能吸引顾客前来参观,对打响知名度也有好处。”

“今年下半年我试着种了3个大棚的草莓,现在已经结果了。走,带你去草莓棚里瞧瞧。”正说着,史杨平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草莓大棚。只见一畦畦碧绿的草莓长势喜人,几枚青绿色的小果子正从绿叶间探出小脑袋。“草莓种植技术是我参与培训后加上自己大胆摸索得出的,由于还在尝试阶段,所以种的比较少,不过照目前的情况看来,效果还不错。眼下这些果子到元旦就能上市,到时候请一定前来品尝!”他热情地向记者邀请道。

对于接下来要走的路,史杨平心中早有打算。“明年,我准备向句容的张奎峰‘取取经’,把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搞大一些,到时候我的葡萄要按串来卖。再把我的瓜果菜蔬种植基地扩大到70亩,建立一个多元化休闲观光旅游点,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让城里来的朋友能在我这儿歇歇脚,体验一下采摘乐趣,感受不一样的乡土风情,从而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转型之路。”史杨平憧憬着说道。

责任编辑:汤鹄
相关阅读: 之路 农旅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