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的变迁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初期,街上除了少有的公交班车外,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刘联芳

改革开放初期,街上除了少有的公交班车外,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本人在荆林公社工作时,好不容易有一张“券”,购置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称之为“28自行车”,是指自行车轮子的直径为28英寸,这就是当年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生活中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见到生产队会计、商场、银行交易时,经常听到算盘打得啪啪响。每当家人坐在缝纫机前做针线活,那“咔嗒、咔嗒”的声音可难听了!但这意味着又有新衣服了,即便只是拿旧衣服缝缝补补,我们也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笔者发现爱美的女性们剪掉了长辫子,开始流行烫发了。有时尚的女性烫起大波浪卷的头发,走在大街上引来行人驻足打量。那时候,商场上没有那么多粉底、眉笔、口红,一盒雪花膏就是女人全部的化妆品,虽简单却别有韵味。

那时候,夏天没有空调,家家户户搬着木板、竹床在打谷场上打地铺,青年们还总是要抢所谓的好位置。村上的老人担心孙子孙女被蚊子咬,就撑上一顶新买来的纱蚊帐。这样,所有的蚊子就飞不进来了。而老人们还要守候一边,用蒲扇轻轻地拍着、拍着,嘴上还哼着自编的儿歌。那时,家里没有洗衣机,人们洗衣服都用搓衣板。以前,我看到父母指着“黄历”看日期,过一天撕一页纸,一年撕完,一年也就过去了。以前烧饭用的是灶头,家家烟囱冒烟,米饭粘在铁锅底就成了锅巴,又香又脆,相当好吃。

那时的娱乐生活枯燥单调,我家一台12寸的“金星”牌黑白电视机,每天总能引来一大堆人,人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还在一起聊家常。而小孩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一起在室外踢毽子、弹弹子,跳皮筋、捉迷藏、抓“特务”、罩麻雀、甩元宝、玩泥巴、打乒乓球等等。

那时候的男女谈恋爱可比现在严肃多了。约会提前一星期定好时间,包接包送,还要得到女方家长同意,并顺手带点小礼物。在午夜12点前,必须将女方送回家。那时没有微信,男女之间沟通感情的方式,就是白纸写的情书。那时结婚,还没有“房子、票子、车子”一说,女方最看重的是小伙子的人品。姑娘们更愿意跟心爱的人一起吃苦,一起过“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小日子。结婚时,没有灯光、司仪、婚纱和婚庆,甚至只有一身红衣服,更别提豪车接送了,有的也只是新娘、新郎脸上幸福、质朴的笑容。婚席上一定有印着红色大喜字的脸盆之类,这是亲友们送的,祝福两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改革开放40年,给丹阳城乡带来了巨变。笔者家乡的旧村庄开发区善巷刘家村,如今已巨变为繁华的吾悦广场,村民们也正在搬进新开发的“汇金天地”小区,过上既舒适又幸福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