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献教育创新谱新篇——记麦溪中学老师姜丽

核心提示: 2000年参加工作,镇江市教学骨干,丹阳市首届名师班优秀学员,镇江市首届乡村初中语文培育站优秀学员;2015年7月被任命为副校长,同年调至麦溪中学,分管德育和教科研,从教十多年,姜丽老师在任何岗位上都用真心在奉献,今年1月,其分管的麦溪中学“重家访·促合作·共育人”内涵创新项目被专家团队评为一等奖。

本报记者 菀滢 通讯员 教宣

2000年参加工作,镇江市教学骨干,丹阳市首届名师班优秀学员,镇江市首届乡村初中语文培育站优秀学员;2015年7月被任命为副校长,同年调至麦溪中学,分管德育和教科研,从教十多年,姜丽老师在任何岗位上都用真心在奉献,今年1月,其分管的麦溪中学“重家访·促合作·共育人”内涵创新项目被专家团队评为一等奖。

淡泊名利

做诲人不倦的螺丝钉

虽一直身在农村,但姜丽近二十年沉下心来,扎根农村,真心研究教育,细心研究学生,潜心研究专业,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农村教育的一腔热情。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余,她总是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坚持用激励鼓舞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根据教学五认真要求,姜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姜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几十次的培训和学习,她积淀了较多的语文教学理论知识和素养,为课堂教学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姜丽老师逐渐形成了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的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的高效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教以来,几乎每一学期都获得教学质量优胜奖,所教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在丹阳市名列前茅,教授的2018届学生,自初一年级接班之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由小升初的30名提升到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的丹阳市第7名。从教至今,指导的学生累计一百余人次在镇江市“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获奖,二十余人次的学生文章在《丹阳日报》发表。与此同时,自身的专业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她曾获得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赛课二等奖、镇江市首届乡村初中语文教师赛课一等奖、沿江七市赛课一等奖、青年教师语文基本功大赛第一名、镇江市第二名、活力课堂赛课评比一等奖,近三年来在镇江市级以上开设公开课展示课就达到十余次。

真心坚守

做农村家庭的筑梦人

从教以来姜丽老师担任过将近十年的班主任,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参加基本功竞赛时掌握的教育理论,使她分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姜丽根据茅山老区“教师德育意识淡薄”的现状,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心育人”的教育氛围。在日常管理中,实施“一点四线”管理模式。她自己掏钱购买《班主任工作艺术漫谈》等书籍赠送班主任阅读;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帮助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让班主任以健康的心态应对工作压力。分管工作期间,全校师生没有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在三评测评中,学生家长对教师测评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

在继承学校家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外籍生,居住地相对较远的状况,创新家访工作形式,积淀家访素材,扩展家访优势,组织编辑了《麦溪中学家访工作汇编》,还在教育局德育科的组织之下,承办了“丹阳市家访经验交流及总结会”、“中学德育西部片家访经验交流会”,并作家访工作经验介绍,写作的城乡结合部家访工作经验的文章在《行知教育》《丹阳日报》等刊物上发表。

乘我市积极进行家校共育的东风,姜丽老师积极参加镇江市家庭教育指导师、丹阳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工作。积极申报了丹阳市家校共育试点学校,利用行政会、教师会、党员会、家长会等各种会议形式宣传推广家校共育的理念,在学校初一年级中进行家校共育的试点推广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沙龙、小组活动等形式传达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融洽亲子关系,为城乡结合部孩子的成长筑立了一道防护墙。

励精图治

做科研创新的探索者

2016年,姜丽老师针对麦溪中学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这个茅山老区学校的特点,组织相关人员成功申报了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自律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同时申报了镇江市社科院规划课题,姜丽老师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带领老师们开展扎实的研究工作,她撰写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家访工作的做法》等五篇教育类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刊物上发表,有六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2017年该课题被评为镇江市精品课题一等奖,还围绕课堂教学申报了三个丹阳市活力课堂专项小课题,均成功结题。

针对于学校的研究现状,姜丽想立足学校的家访工作项目,开展内涵研究,并着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姜丽用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工作,用全力以赴、勇于创新的心态对待内涵创建工作,换来了学生的喜爱、同事的敬佩。寒来暑往十八载,踏实进取不懈怠。

无论在一线教学岗位,还是在领导职位,她都始终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始终站在茅山老区这块教育土壤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用坚守与创新谱写着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