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往事

核心提示: 这是陆放翁的句子,描写的是读书人嗜书嗜读的情形。设想一下,画面外,那个小僮干什么去了?答曰当是找书去读而忘了炊事。这样的读书故事是让人感到生动的,也是富有情趣的。

■省丹中 钱建军

“呼僮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这是陆放翁的句子,描写的是读书人嗜书嗜读的情形。设想一下,画面外,那个小僮干什么去了?答曰当是找书去读而忘了炊事。这样的读书故事是让人感到生动的,也是富有情趣的。

自古而今,有多少读书人就有多少读书事,一一写出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回忆起来,我的阅读是从半本《水浒传》开始的,这《水浒传》是我从村中一间茅厕的墙洞里掏出来的,撕得只剩一半。这一半《水浒传》让一个乡村的小学生知道了及时雨宋江,知道了武松打虎,知道了智取生辰纲,同时也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自由阅读的快乐,这种感受前所未有。那时电影放《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收音机里听广播剧《李自成》和《夜幕下的哈尔滨》,另外,我从一个同学哥哥那里断断续续听了不少《林海雪原》,少剑波和白茹,这些加起来,就是我“文化生活”的全部。上初中,初三一年是紧张的,那一年,我从邻居木匠大爷那里借来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一套两本,压在床板下悄悄地看完。那时,这种行为叫作“看大书”,是不务正业,是不可饶恕的。至今,我父亲也不知道我在那个关键时期看过这样的杂书,借给我书的木匠大爷也守口如瓶,把这个秘密一直带到了土里。

上大学后,学校有图书馆,我也有个褐色封皮的借书证,半个巴掌大小。三年下来,借书证后面的格子填写得密密麻麻,看看书名,没什么方向,只是乱读一气。大学二年级时去我大姑家拜年,我淘到了两本好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上下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定价两元,上册一元零五分,下册九毛五。那时我大姑夫在北京当兵,他高中毕业买的。

此后,这两本书一直跟着我,我给它们俩包上书皮,插在书架上,每过一段时间就抽出来读一遍,这些年也不知读了多少遍,从我在边边角角的批注上看,至少也在五六遍以上。

《聊斋》故事精彩,三百多个故事独立成篇,这些故事既源于生活又充满着奇诡的想象,故事中那些鬼呀狐的,有名有姓,能言会语,聪明善良而且美丽,真是“比人更可爱”。后来做了语文老师,上课时,每当学生听烦了的时候,我就设法穿插一个《聊斋》故事进去,学生们立马来了精神,打了鸡血似的眼睛放光。《聊斋》语言典雅,虽是古白话,但它不同于传统的四大名著,更高于明清其他的二流小说。它的遣词造句,去古文之生涩,存文言之精髓,简洁雅致,用文言讲故事写小说,蒲松龄堪为高手,《聊斋志异》可作典范。从这一点上说,《聊斋》是可作散文读的,也可作古诗词鉴赏的。

读书读多了也会心中无主,读书读久了容易心高气傲,随便瞧不起人,这可能是读书人的通病吧。但读书的妙处是不用多说的,比如我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读了沈从文《再去游湘西》,那是不一样的,眼中看到的,和书上所写的,一一求证,处处关照,其中有佳处,欲辨已忘言。再比如我读钱钟书的《围城》,在地图上研究方鸿渐他们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路线,从上海坐船到宁波,再陆路到溪口,再金华,再鹰潭,再吉安,再邵阳,这些地方除了三闾大学所在的平城是虚构的,其他在地图上都能找得到,而据此推断,平城当在邵阳过去的怀化一带。读书探境人笑痴,但我在找寻中,仿佛窥见了钱先生写《围城》时的心思,作者和读者隔着时空会心一笑,此种读书之乐,非读书人不足道也。

人和一本书相遇,是一种缘,这一点,很像人生中遇到的一段一段的感情。这样的相遇多了,人生的乐趣也就多了。

第四届爱·阅读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主办:丹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丹阳市阅读促进会

承办:丹阳市图书馆

丹阳市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286882029@qq.com

115524978@qq.com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