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作东:温州人的“丹阳眼镜缘”

核心提示: 在中国,温州人因为头脑灵活、善于做生意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躬耕眼镜行业数十年的洪作东就是其中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依靠政府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当年一无所有的洪作东硬是在丹阳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报记者 丽娜 通讯员 罗玲

在中国,温州人因为头脑灵活、善于做生意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躬耕眼镜行业数十年的洪作东就是其中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依靠政府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当年一无所有的洪作东硬是在丹阳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似乎是老一代眼镜人的共同习惯,每天,洪作东都会到自己的店里转一转。用洪作东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尽管不用自己做了,但是每天还是要去感受一下眼镜市场的气氛,要不然自己会感到怅然若失。

土生土长于温州的洪作东,不甘于贫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随着父亲走南闯北,做起了眼镜生意。“1983年下半年随着我父亲来的,那时候我父亲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我跟我父亲在齐齐哈尔卖眼镜,那时候是摆地摊的,然后到丹阳来进货。”

丹阳眼镜发展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人员在大泊和司徒两地开始尝试眼镜制造,造出了第一批丹阳眼镜,也带来了第一批眼镜商人,洪作东便是其中之一。“开始我们就进了300副,当时一副是赚五毛钱,300副一共能赚150块钱,卖完后我又去进了500副,又卖掉了,所幸就不去东北了,直接留在丹阳做生意。”此后,洪作东就和其他眼镜商人一起在康乐旅馆内经营着眼镜批发生意,一时做得风生水起。

转眼到了1986年,原先可谓一帆风顺的洪作东便遇到了眼镜生涯中的第一个“大难”,因为税务检查再加上没有营业执照,洪作东被罚了5万元,这甚至超过了洪作东两年内倒卖眼镜所赚的全部利润。“那时候我们都打包准备离开丹阳了,毕竟当年的五万块不是一个小数目”。

好在不久后,为给像洪作东这样的眼镜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场所,带动丹阳眼镜的发展,我市在丹阳老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眼镜市场盖好了,大家都去办理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开始正式、合法的经营。”对于老一代眼镜市场的记忆,洪作东尤为深刻。“第一期眼镜市场是在1986年的10月20日正式启用,当时只有一层,每间店铺也只有十几个平方,每间的押金是300元,一共有32间”。

也正是因为“地下”转“地上”,洪作东决定东山再起,由此开始了在丹阳批发眼镜的工作。

此后生意越来越好,洪作东的兄弟姐妹也先后来到丹阳,各自从事与眼镜相关的行业。“我们主要是做镜片批发的,后来我发现做零售的一到周末,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机,洪作东果断进军眼镜零售,并加盟了“南京吴良材”这个眼镜品牌。“那时候2000年,我在想那么多人,专门卖便宜的,太累了,也不合算,总有人会想买质量再好点的,所以我做的是中高端眼镜零售。”凭借着狠抓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大手笔投入购买先进验光设备和验光技术人员,洪作东的眼镜事业取得了跨越发展,洪作东告诉记者,自己的成功总结起来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得感谢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只要肯吃苦、爱动脑,总有发展空间。”洪作东动情地说道。

如今,“丹阳眼镜”声名在外,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让整个眼镜城人声鼎沸,而位于眼镜城黄金位置的丹阳吴良材眼镜店更是人流如织,这些也让洪作东与丹阳眼镜之间的“情缘”更深了。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