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提醒:加快秋收秋种 做优“四调”文章

“三秋”在即,如何高质量做好秋收秋种工作,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农委提醒各地——

加快秋收秋种 做优“四调”文章

本报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通讯员 汉平 秋忠

稻浪滚滚,满眼金黄。一年一度的秋收秋种工作即将拉开帷幕,记者从市农委获悉,前阶段的好天气为秋粮增产帮了大忙,由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今年我市52万亩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测产表明,今年我市水稻理论产量达639公斤/亩。就如何高质量做好当前农业工作,打好秋收秋种攻坚战,记者走访了市农委有关负责人。

积极组织机械抢收,为秋播争取主动

做好作业机械的调度,是确保“三秋”顺利进行的关键。市农机部门介绍,9月以来,我市已开展了机械的维修检查和操作手的培训,已落实1170台联合收割机(其中跨区作业收割机约350台),1240台套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械,700台套粮食烘干设备,750台小麦复式播种机,50多台套秸秆打捆收集机械,为秋收秋种提供机具保障。

“当前,各地要组织村、组人员抢抓晴好天气,提高机械收割作业的效率,并做好农机具配件、油料等物资供应,确保农机具安全、完好作业,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力争在11月15日前完成水稻收割任务。”农机部门提醒农户,为提高水稻收割质量,做好秸秆处理和多元化利用,水稻收割时要注意收割高度、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为小麦种植提供有利条件。水稻收获时要做好秸秆的碎草匀铺工作,碎草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均匀分散在田内,草多的地方要人工分散匀铺。对秸秆量大的田块,也可在播种前增加一次深旋翻埋秸秆作业,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20厘米,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浅表(播种)层,降低秸秆还田给小麦生产带来的负作用。

在积极组织机械抢收的同时,各地还要发挥现有粮食烘干设备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其他种粮大户解决收、晒难的问题,提高大米质量。

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努力提高秋播质量

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重要基础。市农委专家提醒各地按照前不久下发的今年秋播技术意见,一方面在播前采用戊唑醇等药剂拌种防种传病害促壮苗,另一方面要坚持适期播种,分期分批抢收抢种,确保小麦能在11月20日前基本播种结束。同时,积极推广机械化种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的旋耕、施肥、播种、开沟复合一体机很受欢迎,但要抢抓合适墒情及时播种,如遇连阴雨天气,要在水稻收获前10天左右开好“十字”沟或“串心”沟排除田间积水,并提前清理好外三沟,降低地下水位,及早抢收水稻,创造合适墒情机会播种,避免烂耕烂种。

加快发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要通过轮作休耕、测土配方施肥、家庭农场扶持等项目,大力培植机耕、机播、机植保、机收割、粮食烘干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为农服务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推进秋收秋种进程。

狠抓秋种质量和一种就管。要强化田间沟系配套,小麦播前清理好外三沟,播后及时开好田内沟,连通出水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加强播后镇压与覆盖,防冻保苗。板茬麦和套播麦则可通过增加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对畦面覆盖,或增施有机肥覆盖,防止露籽现象。对过早播种的旱茬麦、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生长。

围绕“四调”超前谋划,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秋播生产一季定全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起点,如何抓住秋播这个关键期,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市农委主任荆健康提出,要超前谋划,稳步推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实现“四调”:

产业结构调优。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积极优化作物结构调整方面,各地可依托“两区”划定成果,积极发展秋冬种蔬菜,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扩大绿肥等的种植面积,实行季节性农业休耕,提高耕地休耕面积,对播种较晚或常年小麦亩产较低的田块,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今年我市秋播主推扬麦20、扬麦23,搭配镇麦10号。油菜主推优质双低宁杂1818、沣油737。

生产方式调绿。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产品品牌调大。着力改善耕地质量和产地生态环境,强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业标准的应用率、生产过程的合规率、质量安全追溯和质量安全监管的覆盖率,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和大品牌孵化,进一步扩大绿色优质产品、品牌农产品供给。

产出效益调高。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增强农业产业富民带动力。各镇要充分利用冬闲时间,依托各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前期招商项目的对接、落实等工作。要结合“特色小镇”“田园乡村”建设,围绕“特色”求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发展思路,打造优质茶叶、应时鲜果、有机蔬菜、休闲农业等产业。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