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有妙招 种养结合探新路——看珥陵飞云家庭农场如何走好效益提升之路

核心提示: 2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珥陵镇珥城村韦家坂自然村的飞云家庭农场,只见仓库里多台烘干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烘干作业,发出隆隆的轰鸣声。

本报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o_1cqgcb31grapnsu3f186nn7a

图为飞云家庭农场人员为即将上市的水芹进行分拣、打包。记者 须俊 摄

十月的田野,秋色如画,沁人心脾的稻香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2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珥陵镇珥城村韦家坂自然村的飞云家庭农场,只见仓库里多台烘干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烘干作业,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农场主韦云龙乐呵呵地带领记者绕着烘干房转了一圈,介绍道:“你们来得正好,我这50亩‘软香玉’刚刚收割上来,现在正在烘干。今年的种稻模式与往年不一样,这可是我全面使用侧深施肥技术的第一年,以目前的产量预估,可以算是首战告捷,值得庆贺!”

据介绍,飞云家庭农场今年一共有650亩水稻使用了侧深施肥技术,技术的革新引领农场走在了全市的最前列。韦云龙回忆道:“我今年是与湖南一家农机企业合作的,他们为我提供技术,在传统插秧机上安装了施肥设备,并指导我如何使用。这个侧深施肥技术的实用性令人非常满意,完全实现了插秧同步施肥。之前在水稻生育期,一季稻大概需要施4次肥,现在只需要施1次就行,相比传统施肥减少了用工量,节约劳动投入成本,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投入。”接着,韦云龙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肥料方面,以前一亩地需要施140斤左右复合肥和尿素,现在只需要70斤。在人工方面,以前施一次肥需要请3个撒肥工人,每人每天需要200元的工资,施一次肥需要7天,现在全部省下来了。在整个施肥环节,一年下来能节省4~5万元。”说到这里,韦云龙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使用侧深施肥技术还能腾出许多除草时间,农户再也不会错过除草的关键时间点,除草效果事半功倍。

“在大规模使用这项技术前,我曾利用8亩田做过试点,效果令人惊喜。今年只要等这批‘软香玉’烘干到含水量15.5%左右,就能进行测算,到时便可以知道最终结果了。”韦云龙笑眯眯地说道,“据我粗略估计,今年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左右,完全不亚于过去传统施肥技术的水稻产量,所以我刚才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韦云龙介绍,飞云家庭农场不仅在农业技术革新方面朝着资源化、节约化迈进,而且还不断加快自身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效益。他表示,粮食价格在不断走低,成本却在不断提高,单单靠种粮已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益,转型是走下去的唯一途径。他告诉记者,今年农场特意腾出了15亩地,专门用来尝试水芹与泥鳅套养这一新模式。

在韦云龙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水芹加工房。只见长长的案板上堆满了一捆捆刚从池塘里收割上来的水芹,脆嫩的叶子上还在不停地滴着水珠儿,几名工人正坐在凳子上娴熟地择菜、捆扎、打包。“水芹的亩产量能达到上万斤,加工的精细度不同,其售价也不一样。相比以往种的茭白,水芹在用人成本上能省下不少,效益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另外,在水芹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往池塘里投放泥鳅苗,一水两用,既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又能维持生态平衡。”韦云龙介绍,目前他已在5亩水芹塘里投放了泥鳅苗,3~4个月后便可出售。

“今年,我与江苏远洋生态养殖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购买了3万元的泥鳅苗。他们无偿为我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并全程跟踪,对于不懂养殖的门外汉来说实在是太省心了。等到泥鳅长大,又可以按照合同价格销售给他们,何乐而不为呢?”韦云龙微笑着说。

韦云龙坦言,农业供给侧改革早已深入民心,围绕市场和消费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是大势所趋,唯有紧随时代潮流,跟上发展步伐,才能有所作为。接下来,他准备在种好现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多尝试种养结合的新模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不断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