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开“良方”

新材料与智能制造院士专家座谈会侧记

核心提示: 20日举办的江苏省产学研专场对接洽谈会暨丹阳市新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集结了十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近200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QQ截图20181022092506

图为座谈会现场。

记者 尹媛 摄

20日举办的江苏省产学研专场对接洽谈会暨丹阳市新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集结了十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近200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主会场活动结束后,这场智慧盛宴并未就此落幕,其后各分论坛的成果发布、主旨演讲更是“干货”满满。尤其是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在各领域颇有建树的院士专家,精准把脉,为丹阳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开“良方”。

打基础,“登高”才有底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县(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在人民日报日前刊发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丹阳拿下了“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和“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4项“百强”荣誉。

“丹阳作为一个县级市,能有如今的成绩,是很有代表性的。但要继续前进,则需要做好产业集群,而第一步便是要打好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当前,丹阳已经拥有几个代表性产业,如若在“制造数字化”“销售运营网络化”“产品品牌化”等方面再多做努力,便有望迅速在同行里脱颖而出。比如说天工正在做的新材料、工具钢,如果要在国际平台上稳占高端、做领军人物,则必须仰赖大数据平台,做好深度分析,生产、应用、销售、服务环节一个不落。

干勇说,拥有连续性的研发能力、集聚资源用好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产业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都是“打基础”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每一个部分做好,竞争力才有保证。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大学先进制造与企业工程系主任及制造系统首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程凯直言,“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期,这也正是丹阳必须紧紧抓牢的机遇期。程凯以丹阳眼镜产业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制造业产业各道工序的升级需要,并以此为引子,提出了各行业稳扎稳打的必要前提。“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如今的市场是开放型的市场,政府引导固然重要,但企业的自主性也尤为重要。一流的企业做一流的研发,生产一流的产品,除了努力打基础,更新制造理念、强化思想融合也有益于厚积薄发。”

抓关键,发展愈有质感

民营企业发达,高端人才集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评价丹阳的发展“颇具特色”。立足丹阳实际,刘大响简明扼要提出四句话:“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充分发挥丹阳优势”“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

“中国要发展进步、要和平崛起,‘心脏’‘芯片’等关键技术必须要靠自己,丹阳尽管目前有些产业已经做到了标准化,但如何自我主导更为关键;围绕军民融合发展,丹阳已经先行先试,如何进一步打通通道,高屋建瓴,紧抓机遇做大做强,还有不少发展空间。”此外,刘大响指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在引人、留人的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让人才为我所用、不求所有”。

作为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近年来见证了丹阳的发展。在为丹阳发展建言中,陈国祥与刘大响院士“想到一块儿去了”。“万事靠人才,人是最核心的。丹阳要持续发展,必须用系统性的观念看待人才、使用人才。要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培育,要为留下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陈国祥说,丹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已验证了丹阳发展理念的提升,而如何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丹阳的平台建设、研发投入、环境打造等方面还大有可为。

“丹阳要发展,定位一定要精准,思想一定要解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作为人机与环境工程、环境控制、环境模拟及空调制冷技术专家,重点围绕工作环境打造给丹阳提出了意见。“比如我们今天参观的仅一,看得出公司的环境打造及管理理念已经达到现代化,但仍有进步空间。视觉环境、几何环境、气流环境,以及应急安全举措的再完善、智慧化,都有利于营造健康、舒适、工作效益高的环境。”王浚说,一个到位宜人的环境,将更有益于人这个关键因素发挥作用、助力发展。

挖潜力,未来会更有为

“我是丹阳人,每每‘回家’看到家乡巨变,都会感觉自己做的太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是铁道气化自动化专家,围绕丹阳当前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方面已有的基础及发展潜能,他直言“丹阳可在轨道交通产业深挖潜力”。

“轨道交通市场大有可为。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等等,市场极具潜力。丹阳要在这方面寻求作为,便要积极对接市场、开拓市场,发挥既有的实力、优势,积极发掘各种资源找‘路’,有效沟通、深入联系,争取更多所获所得。”钱清泉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与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缘”已有10年。“我见证了江南生物的食用菌生产从手工到自动化,见证了食用菌产业链的延长、食用菌产品种类的增加。”李玉作为我国食用菌领域的顶级专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李玉指出,如今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粮、油、菜、果、菌”中的第五大产业。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新选择,菌类生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