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吕城的幼教事业

核心提示: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拨乱反正,各行各业都逐步趋于规范。吕城地区的幼教事业,也在当地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提上了议事日程。

■赵理章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拨乱反正,各行各业都逐步趋于规范。吕城地区的幼教事业,也在当地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吕城公社农村幼教方面是空白,所有十六个大队,没有开办过一个幼教班。

从1977年9月开始,各大队相继开设了幼儿班(园)。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一无适合的幼教师资人员,二无场地与经费。当时,首先由各大队推荐一位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有文艺爱好的年轻女性,来担当这一角色。各大队推荐的人员确定后,统一到吕城中心小学,集中进行培训。通过短期的培训,这些女性很快成为幼教工作者,回到各自的大队正式上岗。

有完小的大队,学校腾出一点空间,增设一个幼教班。只有初小的学校,如教室和人员不够,就设一个复设班。幼儿招生入学时间与中、小学的开学时间同步。幼儿入学年龄与地域范围没有硬性规定。每位幼儿每学期交幼托幼管费0.50元,用于本学期幼儿学习用品和教学用品(铅笔、薄本、粉笔)等。当时农村幼教受条件限制,公社、大队、上级教育部门,是没有一分钱下拨的。幼教人员的报酬,是按当年本人所在的生产队,与同等劳力的劳动工分相靠,年底没任何补助与津贴。同样是幼教,工作量也相同,她们之间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因各人所在的大队生产队,工分的工资是有多有少的,每年有的人员年收入可达百元以上,有的全年的收入还不足百元。但她们都有一颗敬业爱岗的心,收入方面虽差距较大,却又没有补偿。她们从不埋怨,从不怠工,从不消极,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管她们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仍不乏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幼教园丁。如西墅大队幼教老师赵理春,原八一大队的韦菊英老师,以及原前圩大队的韦玉珍老师等,她们对这些年龄参差不齐、来自农民子弟的幼儿,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子女,加以细心的呵护。年龄过小的幼儿,到学校大小便不能自理,梳头、擦鼻涕等,都是这些既当老师又当妈的幼教工作者,亲历亲为悉心予以照料。有的幼儿父母在田间劳动,常常无暇接送时,她们还亲自把幼儿安全接送到他们家。这些农民出身的幼教工作者,只有奉献,不求回报,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快乐成长而发光发热。

2001年,吕城幼教人员大调整,无论教龄多长,工作多么优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原各大队推荐聘请的幼教人员,全部无条件清退,回自己生产队务农。她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已工作多年且很有感情的工作岗位。这些农民幼教工作者,为农村幼教事业做出的贡献,是永远记录在历史上的。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