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篮小卖到市场“千百万”

核心提示: 往事:尽管身处鱼米之乡,丹阳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是为肚皮而活着。每逢节日或有亲戚来,也只是一个大荤加二三个半荤再加一二个蔬菜,只有在贵客上门时和喜宴中才会鱼肉齐全。

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竹生 王强

图为老千家乐农贸市场和如今的开发区新欣市场。

记者 溢真 摄

往事:尽管身处鱼米之乡,丹阳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是为肚皮而活着。每逢节日或有亲戚来,也只是一个大荤加二三个半荤再加一二个蔬菜,只有在贵客上门时和喜宴中才会鱼肉齐全。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阳人买的菜一般来自水产公司、蔬菜公司的和乡下人手上。改革开放初期城里人想吃到新鲜的时令农产品、蔬菜、河鲜都只能到农村人进城来摆的菜摊上去买。要吃豌豆苗、螃蟹、小萝卜、香菜、水芹、鸡蛋、河虾、鲫鱼、黄鳝、甲鱼等都只能到农村人手上去买。但那时的水产品全都是野生的,一般家庭只喜欢吃肥肉,这些野生的水产品往往很少有人问津,有时几毛钱一斤的甲鱼也没人买,打鱼的农民往往只得全部卖给水产公司,水产公司会加一点钱设法卖出去。收入较低的普通家庭居民都是到水产公司、蔬菜公司去买鲢鱼、大青菜、大白菜、土豆等大宗农产品,家境比较好的都是买乡下人手上的新鲜蔬菜和水产品。市管会的管理人员也会收取一两毛钱的管理费,这样农村人上街卖菜就合理合法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农民的肚皮获得了解放,农民自留地、承包地里的粮食、蔬菜、水产品越来越丰富,建农贸市场进一步搞活市场流通也势在必行了。

近闻:1985年,丹阳首个规模化市场万家欢市场开业,时任镇江日报一版编辑的丹阳籍作家张国擎心潮激荡,当即拟写了一幅对联:万家欢,欢乐万家;市场新,新型市场。与万家欢市场开业的新闻一道刊发在当天的镇江日报一版上。此后这幅对联被丹阳有关宣传材料多次引用。可见办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和导向性关注度很高的大事。1987年大型农贸市场千家乐市场开张。此后丹阳大搞农贸市场建设,亿家富、百家兴、全家福、合家欢、百花园、家家乐、华阳、华南、城南、城北、练湖、毛家、汤甲等农贸市场一个接一个。丹阳大搞农贸市场建设的做法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丹参观,这些市场“百千万亿”的名字也为初到丹阳的人所津津乐道。当然市场建设最主要的是给丹阳市民带来便利,活跃了流通,许多农村人靠销售农副产品发家致富。在城北农贸市场卖蔬菜的大学生菜商司马文华和小邱肉店老板都认为,农贸市场建设不仅使广大市民买菜十分便利,也扩大了消费,增加了创业就业渠道,是丹阳的一大经济亮点。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