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零距离体验丹剧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丹剧诞生60周年,近日,我市20多位市民走进戏剧总团,化成青衣、小生等模样,穿上各色戏服,让市民重新认识丹剧,深入了解丹剧,真正感受到丹剧的魅力。“今天来到戏剧总团,圆了我多年的戏曲梦。”市民唐秋香兴奋地与记者分享。

扮一身行头,品味本土非遗——

市民零距离体验丹剧

本报见习 记者 魏郡玉

丹剧是我市地方剧种,也属全国稀有剧种,其母体啷当和衍变的丹剧分别被列入江苏省和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市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丹剧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曲调朴实优美,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黄梅戏的华丽之韵,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古典艺术的婉约和典雅,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戏曲舞台上。但是在丹阳,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在身体力行地传承、推广一种古老而清澈的美——丹剧。

今年是丹剧诞生60周年,近日,我市20多位市民走进戏剧总团,化成青衣、小生等模样,穿上各色戏服,让市民重新认识丹剧,深入了解丹剧,真正感受到丹剧的魅力。“今天来到戏剧总团,圆了我多年的戏曲梦。”市民唐秋香兴奋地与记者分享。

戏剧总团目前有55人,其中有19位青年演员,这一群青春靓丽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正处在20来岁光鲜艳丽的如花年纪,但他们接触戏曲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他们热爱戏曲、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在演员们的早工训练现场,开嗓、压腿、对戏、走台……有些简单的动作甚至会训练很多遍,真正践行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多年的训练也让演员们养成了随时随地清嗓的“怪癖”,看到窗框或者栏杆,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腿压上去。

几乎每一天,戏剧总团的演员们都在重复着一套看似十分枯燥的流程:早工、装台、化妆、演出、卸台。演员们一到演出现场,来不及喘口气就要立即投入到装台的工作当中,因为在每一场戏之前,演员们都有个漫长而细致的化妆过程,他们抓紧装台,才能空出时间来精心准备妆容。而演出结束,不管多晚多累,演员们都要将东西全部收拾装箱,卸台结束后,他们才能松一口气。

“最辛苦的时候就是大热天,厚重的戏服一出汗都黏在身上,只能趁着短暂的休息空当敷一会冰袋降温。甚至在台上会被热到晕眩,和搭档手搭着手,看似是情节所需,实则是我们为了不倒下而在互相搀扶着。”一年里,演员们很少有休息天,传统节假日反而是他们演出最繁忙的时候,仅去年一年,戏剧总团就出演了180多场,平均每两天一场,还要挤出时间排练、对戏。“一天的演出结束,嗓子就像冒火一样,我们演员的嗓子全靠睡觉养着,而欠觉却成了我们的常态。”青年演员倪开朗告诉记者,喉片是他们最常备的“零嘴”,常常是家里一盒、剧团一盒、身上一盒,平常辛辣甜腻的食物更是沾都不敢沾。

“未来是青年演员的时代,如今登台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戏剧总团的第五代年轻演员,丹剧是要靠他们传承下去的。”戏剧总团副团长金红霞感慨道。青年演员们在演出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地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尚审美、新鲜观念融入戏曲之中:道具、服装、头饰的制作,音乐曲谱的整理、剧本的改编……给丹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勃勃的生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丹剧这样的古典艺术所吸引,每当戏剧总团演出之时,观众群中不再是人头攒动的白发老人,而是出现了更多的年轻面孔。

六十华载,承载了五代丹剧艺人的初心与梦想,展示了五代丹剧艺人的坚守与奉献。对于丹剧的传承与延续,市戏剧总团团长吴永平表示,未来剧团将打造精品剧目,用汗水浇灌梦想,紧盯目标再出发,把“唱响南京、闯进北京”作为每一个丹阳剧人追求与奋斗的目标,真正把丹剧发扬光大。

市民穿上戏服体验戏中人物

“妈妈,我的扮相好看吗?”

戏剧总团老师指导市民摆造型

青年演员专心为市民化妆

胡晨、倪开朗表演经典剧目《叔嫂冤》

副团长金红霞教唱《红梅赞》

来一张戏中人物“全家福”

穿上戏服,摇身一变戏中人

记者 萧也平 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