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湘华:三十年的眼镜“情缘”

核心提示: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全国,市场经济空前活跃。

本报记者 丽娜 通讯员 罗玲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全国,市场经济空前活跃。借着这股春风,年仅24岁的彭湘华凭借着年轻肯干、头脑活络、诚信经营,历经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我市眼镜行业中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绩,近日,记者走进彭湘华的眼镜店,了解了她的奋斗历程。

尽管现在已经是一个老板了,但是每天,彭湘华还是会准时来到自己的新超华眼镜商行,盘点产品、招待顾客……用彭湘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和眼镜已经形成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深厚感情,而这段眼镜情缘还要从三十年前说起。

“我是在上海高中毕业以后到了丹阳,因为父亲是做教师的,他就觉得我应该留在上海,可以继续考大学,但是我就想来丹阳。到丹阳以后我也做过教师,去过乡政府机关,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走进了原先的眼镜市场,那时的市场内商户不到20家,然后我就在里面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行业。”彭湘华告诉记者,当时,年轻想干事的她购进了100副眼镜,不到一会儿就全卖出去了,赚了20元,而那时候她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元。

亲身感受到眼镜行业的广阔前景后,彭湘华决心辞掉当时在乡政府的工作,去眼镜市场摆地摊。但,一个没结婚的小姑娘去摆地摊,家里人都不同意,当老师的父亲甚至一度想和她断绝关系。“当时出来摆摊的普遍是年龄比较大的市民,结果我一到了市场后,很多人要写账、算账都会来找我,自己就感觉很充实,觉得在眼镜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想让父亲看到我的能力。”如今说起来是笑谈,但当时的彭湘华却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她说,只有眼镜卖出去了,那一天才有饭吃。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彭湘华从一开始拿着别人的架子卖,到后来成家后,与丈夫买下别人一个小小的工厂,开始自己做眼镜,一点一点地走出自己的创业路。然而,创业的路途却不总是一帆风顺,就在彭湘华的眼镜事业开始好转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差点断绝了她的梦想。

“晚上歇业后,做工的抛光粉一下着火了,把几间房子全烧掉了,所有设备也都烧了,我就坐在店门口发呆。但那次意外也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彭湘华说,得知自己的店面起火,损失严重后,不仅眼镜市场的领导第一时间上门,而且工商部门以及相关的政协委员都来慰问了她,“那时候感觉政府特别的温暖,我就想着以后如果事业小成了,应该要尽自己所能地回报社会”。

在历经坎坷后,彭湘华格外珍惜取得的成绩,并坚持诚信经营和质量第一。“一家店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所以我在乎每一个走进我店里的顾客,因为他们是让我的眼镜事业可以生存下去的基柱。”彭湘华告诉记者,就在前段时间,有个来自内蒙古的客户来到店里挑选产品,一进门就被彭湘华的产品所吸引,当即拍板进货,并预付了数万元的货款。但由于彭湘华店里主打的无框眼镜,装片技术比较繁琐,产品也没有在当地打开市场,所以客户就和彭湘华商量着换货,彭湘华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立即着手给他换货,并将多余的货款及时退还给客户。

除了自我要求诚信经营,对待眼镜行业的年轻后辈们,彭湘华也是言传身教。对每一个来店里拍照或购物的年轻人,彭湘华总会告诫他们生意得踏踏实实地做,眼镜一副一副地卖,慢慢地总会越做越好,只要保证货真价实就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彭湘华用艰苦奋斗和诚信经营生动诠释了我市第一代眼镜人的“成功秘诀”。如今,彭湘华的眼镜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自己的儿子也已经接班。谈起接下来的打算,她表示,自己将在坚持诚信经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打响产品品牌,为我市眼镜产业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