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高大全” 精耕出效益

——阳光建家庭农场的种粮增收秘诀

核心提示: 走进珥陵镇大施村外岸自然村的“阳光建家庭农场”的粮食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320亩水稻长势喜人

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时值初秋,天高气爽。走进珥陵镇大施村外岸自然村的“阳光建家庭农场”的粮食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320亩水稻长势喜人,到了一年之中最令人期待的抽穗期。就在不久前,阳光建家庭农场被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成为我市家庭农场的又一“领头羊”。

现年42岁的史建国是阳光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也是一名退伍军人。7年前,他得知国家正在大力扶持农民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史建国向记者介绍道:“当时我只承包了70多亩的稻田,只能算一个种粮小户。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种田经验,我的经营规模才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达到了320亩。”

据了解,史建国的家庭农场以生产稻麦为主。在水稻方面,他主要种植优质水稻南粳5055,兼种武运粳24。去年,南粳5055的亩产量高达1260斤,武运粳24的产量也达到了1500斤/亩。“今年水稻灌浆期天气非常好,不出意外又是个丰收年。”史建国自信满满道。在小麦方面,史建国主要种植镇麦10号和扬麦20号等红麦品种,亩效益也达到了840斤。史建国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

“去年我事先与宜兴市的大型米厂签订了收购合同,将我的南粳5055以每斤1.6元的价格出售给他们,而武运粳24则卖到了1.43元/斤,可谓收获满满。”史建坦言,只要精耕细作种植优质粮,耐心琢磨销售路子,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就拿小麦来说,别的农民可能只能卖到0.95元/斤,而我却卖到了1.08元/斤,这里面可能不仅仅是品种上的差异,还蕴含着一定的销售门道,需要自己去细心挖掘。”

史建国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农场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与别人的农场不同,在农机投入方面,他不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不追求“高大全”,目前农场仅有一台大型插秧机、一台大型拖拉机和一台高效植保机。在粮食烘干方面,他租用了云林粮管所的烘干房,保证粮食的储存。据史建国介绍,虽然种了320亩地,但是农场用工量很少,只有插秧季节才请2个帮工,其他时期的施肥打药都是史建国夫妻俩亲力亲为,既发挥了农场主的模范作用,又节约了成本。

“我今年试种的南粳9108水稻还有1个多月将收割上市,为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我将继续种植以优质稻米为主的水稻,不断提升粮食品质。”史建国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围绕农业供给制改革,逐步优化品种,在提高种粮效益上做好文章。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