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哪些“过度节俭”也是浪费

核心提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很多子女来说,老人的“过度节俭”行为会让他们感到无奈,甚至是反感。

本报记者 魏裕隆

一周看点

每天起早去超市排队,只为买特价菜;在家为省电费,舍不得开电灯;穿了很久的衣服,即便是破旧不堪还一直放在衣柜里……这些生活习惯,在我们身边非常熟悉,很多老人也许或多或少有着这样节俭的影子。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很多子女来说,老人的“过度节俭”行为会让他们感到无奈,甚至是反感。

现象1:

囤积废品家中几成垃圾场

家住丹金路九房村附近82岁的陈三妹,一直与老伴挤在70多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家中堆着废弃的易拉罐、塑料盒、大纸箱、旧报纸、啤酒瓶、超市的宣传单等等。“这些东西扔了怪可惜,卖给收废品的还能有几个钱。”陈三妹表示自己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有着多年的节俭习惯,面对杂乱堆放的“宝贝”,她不愿意改变。“家里已经堆满了捡回来的垃圾,怎么劝她都不听。有一次儿子趁着母亲出门,帮她收拾房间,扔掉了一些塑料瓶和纸箱子,结果他妈回来就是一顿骂。”老伴说道。

对策:

与父母沟通如何处理废品

老人养成收集垃圾废品的这个习惯,跟她所处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节俭了几十年,现在想让他们改过来是很困难的。有些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哪些垃圾如何分类并不清楚。作为子女,不仅要引导老人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还要及时与父母沟通,让他们及时把废品卖给垃圾收购站。另外,我市不少小区都出现了“可回收物分类箱”,废旧的物品还可按重量换积分,然后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可回收物分类箱使用的是“互联网+”回收积分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绑定个人微信账号,实现线下投递,线上兑换积分,换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等。如果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操作,也可根据箱体上的客服热线联系工作人员。

现象2:

爱穿“特价”衣“好货”压箱底发霉

玉泉小区45岁的吴女士去年给婆婆买了件5000多元的皮衣,平时十分节约的婆婆爱惜皮衣,所以一直放在家里的柜子里。等到今年过年,婆婆准备走亲戚时,把皮衣一拿出来却发现已经长霉了。原来墙壁受潮,紧挨着墙的柜子也遭了殃。吴女士说,婆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喜欢买些打折促销的衣服回来。“逛街时,只要看到‘特价’,婆婆都要去看看。30元一件的毛衣,她买了好几件;冬天的羊毛衫也是,那种打折50元一件的,她一买就好几件。问她为什么买这么多,她说‘便宜啊,多买点,放着以后穿’。虽然便宜,但是买回来以后就没穿过几次,就扔在了柜子里。”吴女士说,自己无数次向婆婆灌输“东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观念,可婆婆还是“执迷不悟”地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其实,那些几十元一件的羊毛衫,基本不含羊毛,穿了也不暖和,可是婆婆总认为自己买的是对的,还很固执,听不进劝。衣服买了舍不得穿,压在箱底,发霉变坏也是种浪费。

对策:“旧衣物”可以变废为宝

对有节俭传统的老年人来说,家中闲置的衣物多少有点“弃之可惜”。近几年来,我市居民小区、街道或是公园旁出现了一个个旧衣回收箱,老人可以把不穿的旧衣服投进回收箱内,既环保又省事。对于一些布料质量差一些的衣服可以做成抹布,在清洁房间、玻璃的时候使用。子女也可以与父母通过捐赠废旧衣物来奉献爱心、践行节俭,既满足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愿望,又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老人要善待自己

“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是要从小养成,我一直这样教育孩子们。”家住开发区中心嘉园的吉润仙今年70岁,她表示,在家每天的淘米水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将家中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等。虽然现在不愁吃穿,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一样,还是要能省则省。勤俭节约是好事,但对于吃剩饭剩菜,收集废品垃圾,为省电不开灯等过分节俭的生活方式要区别对待。

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一辈不同观念的碰撞,我市一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与两代人早期生活体验、经历的差异密切相关。对于老人来说,由于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形成了资源匮乏心理,虽然当下物质条件变好了,他们的不浪费意识仍会使他们竭尽所能地去节省每一分钱,以此获得安全感,而年轻一辈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足的年代,无法设身处地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难对这种行为感同身受,因此容易与老人产生分歧甚至发生冲突。小沈阳《不差钱》的小品里面说过,“这辈子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没了;这辈子最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老人并不用太过于节俭,相反有时候过于节俭,还会错过很多的快乐。作为子女还是要尽量理解老人,给予他们关怀,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保障的,慢慢放下那些不安全的心理包袱。另外,还要给老人安排一些业余活动,比如带着他们去旅游,给他们报名上老年大学,带着他们看一场电影等,让他们看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感受物质生活上的进步。老人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要让他们知道现在生活有了保障,儿孙自有儿孙福,重要的是要善待自己!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