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生活

核心提示: 每当夜幕降临时,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的广场和长亭上总是一副热闹景象:茶余饭后的村民们大多在这闲庭漫步,身子骨硬朗的则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跳起了舞。

“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生活

——“农业新思维”让访仙镇红光村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本报记者 丽娜 蒋玉 通讯员 访宣 李欢

每当夜幕降临时,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的广场和长亭上总是一副热闹景象:茶余饭后的村民们大多在这闲庭漫步,身子骨硬朗的则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跳起了舞。“以前村里是脏乱差,杂草丛生,还有自家种菜的,经过村庄环境整治后,现在咱们村里是既干净又亮堂,绿化也多了!”村民张长兴高兴地说道。

鸾集翔自然村村容村貌的改变,是红光村村委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一个缩影。去年,红光村深挖农村山水特色,投入1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鸾集翔,不断提升传统乡村风貌的魅力和吸引力。

大手笔建设民生实事工程,来源于村级经济发展的底气。近年来,位于访仙镇东北部的红光村积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目前已有3240亩土地流转入红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与此同时,红光村还积极发展汽车配件和现代高效观光农业,村内民营经济发达,现有工农业企业70余家,年产值近2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18万元。

在红光村,无论是独具乡村旅游特色的超力生态园、山水悠然的鸾集翔自然村,还是蒸蒸日上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都为该村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今走出一条村民增收致富之路的红光村,在上世纪90年代不仅负债累累,而且连村干部的工资都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红光村村民一直从事的是田间劳作,耕种方式粗放,品种单一,且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农民的增收步伐十分缓慢。”据红光村党委书记孙银炳回忆,1991年,他刚刚上任,便面临着村集体经济负债、村民收入微薄的困境,算是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如何找到一条从多年的贫困中突围的路径,从而开启良性发展模式,这样的想法在孙银炳脑海中不知思考了多少回。

乡村振兴,终究离不开土地。如何在土地上做好富民增收的大文章,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寻求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课题。彼时,随着丹东路的开通,红光村的交通优势逐渐显现,红光村两委干部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后,决定以休闲旅游加特色林果为特点,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如果说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业,都是在土地上富民增收大文章中的不同章节,那么土地流转便是这篇文章里的关键词。2004年,红光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将原先闲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并以远远高于外界的价格对土地进行租赁。“每亩地我们付给村民300元,和其他地方相比,这个价格算是‘天价’了,刚开始就租赁了100多亩地。”孙银炳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一亩地的租金价格早已经涨到了七八百元。

同年,红光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江苏超力电器合作,引进了江苏超力生态园,这是该村发展农村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及现代林果业迈出的一个重要步伐。然而,在建设占地500亩的园区时,红光村再一次遇到了难题。孙银炳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生态园的规划建设,不得不拆除尚有十几户村民的荒田里村庄和部分坟地,势必会引起村民的不满和矛盾。为妥善安排这些事宜,红光村统一建造了安置房,并同意将涉及到的坟地免费迁移至纪念堂。如今,超力生态园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每年可接待游客10000人。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红光村的农业生产正加快从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催生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等许多新业态,同时多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目前,红光村建成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1个,并积极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平台效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广泛吸引农业投资,先后建设苗木基地10个,拥有优质苗木基地1980亩,年产值900万元,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350元,其中镇江市沃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美国紫薇林极具观赏价值,在每年盛花期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赏花游玩或拍摄外景。

曾经的负债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00万元,腰包鼓了,红光村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为了做好精品村建设,红光村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生产道路硬化,积极争取水利项目资金,整修村内排灌渠道1.5公里,并投资新建省级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合作社办公及仓储用房和配套工程。

“以前闲着没事只能去超力生态园转转,可现在,家门口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连在常州上班的儿子都说退休了也要住到村里来!”张长兴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悠闲的说道。

“‘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孙银炳翻开了心里的一本“工作经”:今后要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继续明确以超力生态园为龙头,以摘农家果、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体验型发展方向,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