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丹阳化肥厂兴建的前前后后

核心提示: 丹阳化肥厂现名江苏丹化集团公司,为国家大型企业,始建于1958年。1963年划归江苏省化工厅管辖,为县团级,1968年又下放为丹阳县管理。

■何火根

化肥厂石油化工系统一角

1988年的丹化厂大门

丹阳化肥厂现名江苏丹化集团公司,为国家大型企业,始建于1958年。1963年划归江苏省化工厅管辖,为县团级,1968年又下放为丹阳县管理。近年来,国家为治理和保护太湖水域出台了相关文件,丹化集团遵照省文件要求,关闭了丹阳城区原化肥生产基地。

丹化厂位于丹阳城新北门外马家山上。1958年党中央大办农业的一声春雷,使沉寂几千年的马家山荒山复苏,焕发了青春。昔日的马家山荒凉无际,是一座杂草丛生的丘陵坟地。当地曾传一首民瑶:

马家山上乱坟堆,杂草丛生无人炊;

白天野兽到处蹿,夜间鬼火绕山转。

丹化厂的建设使马家山厂房林立,灯火辉煌,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气息。时至今日,丹化厂正好走过一个花甲子。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企业经受了锻炼,工厂不断得到发展壮大。1971年又兴建了石油化工,企业由单一生产化肥企业转为能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的综合化工企业。

丹阳化肥厂的建成,使我国著名化学家、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为首主持设计的化肥生产新流程——“碳化法合成氨制碳酸氢铵”的工艺蓝图化为现实。

传统的化肥工艺是高压水洗除去合成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生产出来的氨再加工成硫酸铵或硝酸铵,这种生产还需配有硝酸厂、硫酸厂,不仅投资大,而且还需大量的不锈钢,这在建国初期是不可能办到的事。侯德榜设计的新流程在合成氨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化肥。这种工艺免除了高压水洗,免除了氨加工的硫酸或硝酸的配套装置,生产设备少,投资小,见效快,便于普及推广,是一个“多、快、好、省”生产化肥的新路子。

这个新流程的成功来之不易,为推广这个新流程,中央决定全国先建十三套。我省只有苏北的六合化肥厂一家。丹化厂是全国十三套之外的江苏省第一。与此同时,化工部还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内建了一个实验示范厂。1959年正在大家轰轰烈烈建设时,突然传来了上海化工研究院实验示范厂生产不过关的消息,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氨与二氧化碳不平衡”和“碳化过程中生成结晶”,堵塞设备、管道和阀门,使整个工艺生产不能连续。因此,中央办的十三套装置纷纷开始下马,只剩下六套继续坚持。丹化当时基建已近一半,是上还是下,面临巨大压力和生死抉择。经过多次慎重研究,县委决定继续坚持“上”。

丹化厂是新流程二版设计,年产合成氨二千吨,产碳酸氢铵八千吨。丹阳县投资500万元,设备制作统一由省下达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五个市二十二家厂制造,有定型设备250台,非定型设备107台,土建由镇江建筑公司施工,设备安装为南京水电设备安装公司。

丹化厂的建设一直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关怀。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农垦部部长王震,化工部部长彭涛、副部长侯德榜(先后来厂八次),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副书记彭冲,省化厅副厅长徐以达先后来厂指导。省厅还专派陈东和李澜言两位总工程师驻厂指导和协助工作。

在各级的重视关怀下,工厂建设很快。自1958年8月18日破土动工,到1960年10月1日就建成投产。投产后,全国各厂都遇到了上海化工研究院存在的同样问题:工艺不能过关。丹化厂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体职工吃住在厂,取消工休,奋力拼搏闯关,摸清了问题,掌握规律,1962年停产大修两个月,对整个系统及设备进行了检修和更新改造。开车后运行正常,打通了工艺。1963年全年出产合成氨2636吨,超过设计能力31.8%,全年出产化肥10544吨,实现利润72万元,一举在全国率先闯过了设备关、技术关、经济关。1964年5月,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联合授予本厂“合成氨法制碳酸氢铵”工业新产员二等奖。1965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了《我国首创化肥生产新流程成功》《功成从失败中来》《勇气、办法、科学》等长篇文章。1965年10月10日,“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发明证书。1965年12月16日,“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丹化厂的成功是我国“小化肥”发展的摇篮。丹化厂过关后,国家立即按丹化设备工艺开展定型化设计,并编写岗位操作法,制成书在全国发行,该厂接受了除西藏、新疆等少数省外的全国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为江苏的昆山、武进、高淳、盱眙等有关厂输送了厂长、工人,帮助江苏有关厂开工投产,每年为省举办化肥厂长轮训班,兴办了“江苏省丹阳化肥工业学校”,为全省输送科技人员。丹化的业绩对全国化肥工业发展影响重大。

今天,丹阳化肥厂已成历史,但对满腔热血、献身丹化的职工来说,真是依依不舍、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