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旗袍

核心提示: 不知何时,都市刮起了旗袍风。

■崔嵘

不知何时,都市刮起了旗袍风。

或许是厌倦了霓红羽绿的现代时装,或许是回避尘世喧嚣、追求复古的时尚,大街小巷里常会有穿着旗袍的女子,或高挽头发,或扎成精致的辫子,画着淡妆,恰似一首飘逸的小诗,又像是一朵清新的奇葩,带着江南清远的古典气息,款款而来。那种并不张扬的显山露水,将女人的精致、妩媚尽收眼底,其中透露的不仅是不可追还的往昔风华,更是不可摧的雍容气度。

那一袭古典与曼妙,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灵魂深处的叩击。女人穿上它,仿佛将中国几千年岁月积淀的隽永和优雅,在身上集中地体现,没有哪一件衣服能这样赐予一个女人“九曲三弯”的别致风韵。

最初邂逅旗袍,是大学里读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倒不是对张爱玲本人自传体的小说感兴趣,我只是心仪其中一款衣料——“象牙色薄绸印着黑凤凰,夹杂着暗紫羽毛”。初读到,魂魄抽离,那奶白色与黑紫色柔和地调配出雅致的颜色,至此深深地盘踞在心里,衬托着我心中所有关于旗袍暗香流动的想象。

以后,看过电影《小城之春》以及张曼玉主演的电影《花样年华》,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件件做工精细的旗袍让人感到惊艳,而唯独《小团圆》中描写的旗袍衣料让我心仪。那时的张爱玲自己设计服装,用大红、葱绿、柠檬黄、玫瑰红的广东土布来表现她惊世骇俗的勇气。她用鲜亮、明媚的色彩来掩盖内心那个从小就谦卑、晦暗、不快乐的自己。透过流年的纱幔,我仿佛看到张爱玲旗袍裹身,眉宇间写满细碎的落寞和忧愁。她慵懒地翻看着手中的线装书,一行行词句迷离地跌落进寂寞的枯井,那一款包裹着她身体与灵魂的旗袍,含烟飘渺,从骨髓一直流淌在纤纤指尖,高贵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冷艳。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中国历代,细数一下,还算魏晋时的男人风流儒雅,民国时的女人温婉多情。为何说民国女子温婉?我想便是旗袍构成了她们的灵性和韵美。看过那个时代的老照片,无一不是身着旗袍、华丽端庄的女子——胡蝶、谢婉莹、阮玲玉、陆小曼……

当都市旗袍之风袭卷而来,我常常穿过岁月风尘,去书中邂逅那一袖静、雅、美,以及藏在民国女子心中那深深浅浅的心事,慢慢品着旧时光的味道。偶尔,也出去,静静地站在台下欣赏小城举办的“旗袍秀”活动,跟随着旗袍美女去景区展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绝妙风景,看旗袍用细腻的笔挑剔地勾画着女性的玲珑曲线。

常常,在街角、在饭店、在广场甚至在麻将室,不经意间也会邂逅旗袍,看她们穿着我心中的古典,吃着麻辣串、抽烟打牌、大声喧哗、扭着老年舞……我便会深深地低下头,匆匆地侧目而去。那一刻,我与旗袍熟悉着也陌生着,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远的路上。

没有人知道,旗袍之于我,是沉静内敛、轻风拂面的一种古典婉约的情怀,是一种积极高雅的生活态度,是我在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对话自我、获取本色儒家文化的正能量。作家叶倾城说过,“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每当微风还未撩起伊人的衣裙,我已感应到旗袍的风情,这便是我与旗袍心照不宣的默契。

烟尘散尽,时光流转,我终究要老去,老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清茶。那时,我依旧身着旗袍,静影沉璧,料峭独寒,任时光荏苒,芳华犹存。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