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名画《千古意》游历记

核心提示: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到丹阳吕凤子故居抄家,抄走吕凤子先生收藏的书画有7板车之多。

■文/图 杨潮

图为吕凤子作品《千古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到丹阳吕凤子故居抄家,抄走吕凤子先生收藏的书画有7板车之多。所幸的是,当时还有几张吕凤子的画没有抄尽,凤先生长子吕去疾校长生怕红卫兵再来抄家,因此,将家里幸存的吕凤子先生的《匡庐松》画随手送给了丹阳师范美术老师马士良,将吕凤子先生的两幅《松树》小品画送给了下放在珥陵镇的南京知青蔡平,将吕凤子先生创作的名画《千古意》送给了丹棉工人王云楼。

我在吕凤子故居学画期间,大约是1977年的某一天,吕去疾校长与我谈起了这段心酸的往事。吕去疾校长因受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迫,将吕凤子先生创作的《千古意》名画随手送给了丹棉工人王云楼(王云楼曾经师从吕去疾学过画毛主席像),但事后为此事感到有些懊恼后悔,心中觉得对不起吕凤子先生。可吕校长又不好意思再向王云楼要回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决定去王云楼处试试,看看能否将吕凤子先生画的《千古意》再要回,归还给吕去疾校长。

王云楼家住在丹阳东门大街,矮矮的平房,屋内有些潮湿,光线暗淡。因为我与王云楼比较熟悉,我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吕去疾校长的意思。王云楼面部表情有些惊异,反问我道:“送出的东西,还能够再要回吗?”意思就是不想再还给吕去疾校长了。后来,我耐心地做了王云楼的思想工作,王云楼考虑了半晌,才勉强答应下来,但提出,必须以家父羊群的一幅山水画和我的一幅花鸟画作为交换条件。我回家与家父商量之后,决定按照王云楼的意思去办。当我把两幅画送到了王云楼家里后,王云楼从他家的帐顶上拿出了布满灰尘的吕凤子先生《千古意》卷轴,给了我。

吕凤子先生的《千古意》名画在我家挂了一天,我就将其完璧归赵送到了吕去疾校长家里。吕校长非常高兴,当场赠送给我一册石印本《吕凤子韵语》,此书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吕凤子先生《千古意》作品,高136厘米、宽56厘米,是在1945年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几天后创作的。画面左下方有一位高士静观着右边占大篇幅的一尊武士石像,武士石像手按利剑,双目怒睁,面部表情杀气腾腾。石像旁倚一直一斜的两棵松树,疏逸苍劲,朴茂雄强。背景山石浑然天成。画面上方吕凤子先生从中间向左题跋:“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画面的右下方吕凤子先生又跋:“乙酉八月,某夜,大雷雨,起作斯画,凤先生辟山。”

吾师赵良翰评论《千古意》画作说:“吕凤子此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武士石像的用笔线条与高士的用笔线条,极尽复杂古拙美,调和变化意象美。构思新颖,立意高雅,置陈布势,画中有画,发人深思。”

吕凤子先生说:“中国画一定要以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表现某种感情的线条来构成……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吕凤子先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古喻今,描绘出这幅警世的名作,告诫时人,无论什么人靠霸道取得了一时的强权与地位,都会像雷电般一闪而过,在世上做了违背民意的任何事情,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死后必将遗臭万年。

苍天保佑,吕凤子先生的《千古意》名作,历经几番波折,终于又回归到了吕凤子故居,永久收藏,供世人瞻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