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勿贪凉 饮食养脾胃

核心提示: 张先生昨天一大早就来中医院脾胃科就诊。他每天都会喝些冰啤酒,最近出现拉肚子、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李伟新表示,这类患者目前比较普遍,市民在立秋后应该调理脾胃、调适情绪、加强锻炼,不应贪食冰冷食物。

张先生昨天一大早就来中医院脾胃科就诊。他每天都会喝些冰啤酒,最近出现拉肚子、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李伟新表示,这类患者目前比较普遍,市民在立秋后应该调理脾胃、调适情绪、加强锻炼,不应贪食冰冷食物。

李伟新主任介绍说,啤酒就是属于凉性的食品,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喝,何况是冰啤酒。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会出现夏秋连热的现象,很多人还存在贪食冷饮的习惯。李伟新主任提醒,这样会使脾胃功能减弱,立秋后养生应做到收敛阳气,切莫贪凉。

“一夏无病三分虚”。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贴秋膘”等习俗。李伟新主任提醒说,经过苦夏的煎熬,人们的脾胃普遍较弱,所以不可大补,如果盲目大量、过量进补,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很可能无法承受,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食后饱胀、腹胀腹痛等问题。因此,贴秋膘之前,最好把脾胃调理到位。中医认为“培土可以生金”,调理脾胃可以达到补肺的目的,所以,入秋后脾胃调理也很重要。

首先,夏天时饮食多寒凉,入秋后不宜再贪寒凉饮食,除了温食外,可以经常喝点姜茶。在胃脘、足三里等部位热水袋热敷或者艾灸以暖脾胃。

其次,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或有嗳气、口气、大便稀粘等表现,所以,除了戒烟禁酒、饮食规律,还可适当吃点健脾化湿的中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党参、白术、茯苓、芡实、山药等。

由于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多空调电扇、冷水沐浴后,使得寒气侵入伏于人体,入秋后若仍太过贪凉,则寒凝血脉,不通则痛,会引起不少中老年人的腰肩疼痛、关节肿胀。入秋以后不能再猛吹空调。

“气都气饱了”?怒气真的可累及脾胃!  

最近,马阿姨遇到了一点不顺心的事,吃饭一点胃口都没有。她真的是“气饱了”吗?

镇江市名中医、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王福林解说:我们平时所说的“气都气饱了”,主要是因为怒气抑制了脾胃的正常活动,导致食欲下降。这种情况属中医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范畴。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刺激,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诱发或加重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

清代文学家梁章矩的《退庵随笔》中说的“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意思就是说吃饭前后发怒有损健康。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时,应当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两“秋”之间,敛阴展阳  

8月23日,又将迎来处暑,此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李伟新介绍,处暑恰巧处于这立秋和秋分两个“秋”中间,自然也就具有双重特点。处暑时节的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占有“暑”和“燥”两种外邪。建议这个季节要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收敛阴气,早起可以舒展阳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每到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气候转凉后,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胃病防治“三分治、七分养”。胃病的发作与饮食、劳累、天气、精神紧张等诱因有关,平时养胃应尽量注意这些因素。胃疼、胃脘部不适或消化道不适的时候,应该及时去医院做胃镜、彩超、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搞清到底是何原因。

冬病夏治,对慢性胃病疗效好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临床表现主症为“痛、胀、呃”等,胃脘冷痛,得食痛减,遇冷加重,饮食减少,呃逆,泛酸,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均属于人体脾肾阳虚范畴,为慢性胃肠病。往往反复发作为慢性胃肠炎等,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中医院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冬病夏治,中药穴位敷贴”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胃肠炎等有较好的疗效,并有很好的抗复发的作用。

慢性胃肠炎等慢性胃病,症状反复,病程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气机阻滞;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所以,中医院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