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葡萄,销售何以如此火?

核心提示: 盛夏季节,是地产果品采收的旺季,如何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保障果品丰产丰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两家葡萄种植基地后欣喜地发现,随着农业种植标准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不少果品种植户的质量和品牌意识提高了,产品深得市场青睐。

这里的葡萄,销售何以如此火?

——从我市两家果品生产基地看种植户的产销秘诀

本报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郡玉 姚磊 通讯员 丹北宣 许卫

牟世江妻子正在采摘葡萄

萧也平 摄

盛夏季节,是地产果品采收的旺季,如何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保障果品丰产丰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两家葡萄种植基地后欣喜地发现,随着农业种植标准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不少果品种植户的质量和品牌意识提高了,产品深得市场青睐。

大江葡萄园:采用有机种植模式,让基地葡萄采摘持续到10月底

眼下正是葡萄大批量上市的季节,走进丹北镇大江葡萄园,成片的葡萄大棚映入眼帘,藤蔓上一串串黑色的葡萄圆润饱满,散发着阵阵果香,让越来越多的人循“香”而来,也让牟士江的“有机种植法”被更多人所知。

今年43岁的牟士江有着16年的葡萄种植经验,他之前在导墅种植了10年,后来搬迁到了丹北镇,在丹界路旁流转了一方土地建起了大江葡萄园,并在路边进行零售。由于这里人流量大,每到采摘时节,购买葡萄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由于基地的葡萄采用的是绿色有机种植方法,品质、口感都是上乘的,因此,牟士江的葡萄一直以来深受顾客的喜爱,除了零售外,其余部分都是水果超市前来订购。“我种植的时候就严格控制葡萄的产量,因为产量的增加会导致葡萄的口感大打折扣,所以一般每亩产量在1000至1500斤,这样不仅提升了甜度,也提高了品质。”“有机种植”并不是牟士江的宣传噱头,除草、揪头等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完全不用药水进行控制。整个葡萄园的采摘工作将持续到10月底。“现在上市的葡萄品种有巨峰、夏黑以及三本提三个品种。”

牟士江回忆说,第一年种植葡萄的时候不懂,没有使用大棚种植,而露天栽培的葡萄不能保证质量,由于雨水中有细菌,为了防止葡萄生病落叶,每下一次雨,他就要打一次药,因此第一年的产量、口感都不如预期。第二年,牟士江毅然采取了全避雨栽培的措施,省去了打药这一步骤,做到了他说的“绿色有机栽培”。

让记者惊讶的是,从葡萄开花到结果采摘这整个过程中,牟士江不仅不打一点农药,而且还不施一点肥料。他告诉记者,整个葡萄园的采摘工作大概在10月份结束,但这不意味着他可以修整一段时间了,他要马不停蹄地进行土地的开沟深挖工作,然后埋入各种有机肥。这些肥料的用量也是大的惊人,一亩田需要一吨的鸡鸟粪以及200公斤的豆饼和菜饼。这样一来,葡萄的生长全程无需任何肥料,这些提前埋入的肥料所提供的养分就已经足够了,这也给一些根系较浅的品种带来了好处,避免了生长过程中施入化肥带来的烂根风险。同时,足够的养分使得葡萄能够在树上挂果3个月。

在路边摆摊销售的同时,前年,牟士江还推出了游客入园采摘葡萄的休闲观光项目,通过美团的推广以及靠质量口感积累起来好口碑,前来大江葡萄园采摘的游客一直很多,最高峰时有几十人,还有常州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农家采摘乐趣。

“下一步,我打算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尝到我种植的葡萄。”对于未来葡萄的产销,牟士江表示还要进一步降低产量,将品质再提一个档次。

仙册塘果品专业合作社:近九成销售量线上完成,打好“曲阿”葡萄品牌

炎炎夏日,正是葡萄成熟飘香的季节。7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访仙镇后册村仙册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内,只见低矮的葡萄架上一片郁郁葱葱,大串大串的葡萄身披白色“外衣”俏生生地挂在头顶,好不威风。合作社理事长潘伟华右手握着小剪刀正歪着头细心地采摘一串熟透了的葡萄,见到记者前来,也不顾头上细密的汗珠,将刚采摘到的一串葡萄递到了记者手中。

“快尝尝我们葡萄园里刚成熟的飓风葡萄。”合作社理事长潘伟华面带微笑地请记者品尝他的辛勤成果。记者洗净一粒葡萄,轻轻扒开紫色表皮,嫩绿色晶莹剔透的果肉立刻呈现在眼前,放入嘴里,顿时感觉舌尖被香甜柔软的葡萄果肉所围绕,甜滋滋的汁液渗入心田,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园子里出产的大部分都是这种颗粒大而圆的飓风葡萄,夏黑葡萄的采摘和销售已经基本进入尾声。”潘伟华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葡萄园每天大约能采摘葡萄150余斤,以每箱5斤来算,能装30箱左右。“每串葡萄都先要经过我们的精挑细选,保证粒粒饱满,无坏果,然后才能称斤装箱。”记者在现场见到,刚采摘的葡萄在经过挑选后,会装入一个外观精致的纸箱中,正面贴有“曲阿”牌商标及微信二维码。“商标是去年注册的,之所以取‘曲阿’为名,就是想用它打响丹阳人自己的葡萄品牌,让所有品尝到‘曲阿’牌葡萄的丹阳人都能为自己家乡而感到骄傲!”潘伟华如是说道。

谈到收成,潘伟华表示今年的葡萄产量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种植葡萄有6年了,一直以来都是讲究纯天然露天种植,所以会在葡萄架上方拉设防鸟网。去年冬季丹阳雨雪天气较多,有一场大雪把我们园区的防鸟网和葡萄架全都压垮了,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一场天灾,潘伟华一家愁得一连几天没睡着。“损失归损失,葡萄还是要种的,我们全家都指望着这些‘金果果’呢。”于是,潘伟华又花了不少资金重新购买了新的石柱,将葡萄架用粗钢丝进行了加固,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

潘伟华的爱人张林华告诉记者,自家的葡萄目前有将近90%的销售量是在线上完成的。“每当有新的果品上市时,我就会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接二连三地转发,逐步扩大自家葡萄在市场的影响范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葡萄的销售价格总体来说和往年变化不大,飓风葡萄市场价大约是5元/斤,夏黑葡萄市场价大约是6元/斤,主要销往市区及各乡镇(区、街道)。每天的葡萄销量都不错,这多多少少为那场雪灾弥补了不少损失。”张林华说道。

据了解,访仙镇仙册塘果品专业合作社是由我市供销合作总社牵头成立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种植园区总面积已达200余亩,其中70亩种植板栗,35亩种植葡萄,其余面积种有香瓜、梨树等。合作社现有成员共5人,理事长潘伟华经常前往句容市聘请专业林果种植技术人员前来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指导。在种植、收获等忙季,合作社也会雇佣当地农民前往园区帮忙除草、采摘等,为当地农民增收贡献了绵薄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