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温下的劳动者

核心提示: 7月21日,记者走近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辛劳。

本版撰文 见习记者 魏郡玉 本版摄影 萧也平

7月的城市如同一座桑拿房,高温笼罩下的城市里,道路似乎变得宽阔了许多,车辆少了、行人稀了。然而,任烈日怒射,任高温炙烤,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施工现场仍一如既往地干着手中的活儿。7月21日,记者走近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辛劳。

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改扩建工程是我市的重点工程,对于我市立体交通的形成及中等城市路网框架的搭建更是具有重大意义。该工程于去年6月开工,目前,工程已经完成了将近一半。今年,市交通运输局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改扩建工程项目组还荣获了“丹阳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这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工人们的辛勤付出。

21日下午三点,在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改扩建工程A3标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十来名工人正骑着车、带着工具,“全副武装”的前来上工。一停好车,他们就立马扛着铁锹前往施工地点,“铁锹就是你们的枪!”开装载车的杨卫民在一旁开玩笑。待记者赶到时,他们已经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他们身着橘黄色荧光马夹,在满目黄土中尤为醒目。工人们弯腰铲着土,汗珠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帽檐流到脖子,汗水已打湿他们的衣背,而他们完全不在意,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一擦就继续挥动着铁锹。

来自宿迁的胡继庄是施工路段的现场负责人,今年57岁的他从事这一行业已经有14年了,他上午5点就来到施工路段开始工作了。胡继庄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道路施工大多为机械化施工,但是有些工作还是必须要人工来完成。”在这36度、37度的天气中,地表温度可达46度,胡继庄和工友们站在地表温度超40度的工地上,不喊苦不喊累,趁着没到中午抓紧工作。记者看到,一名工人的手上已经结了很厚的老茧,手指手掌上也有多道裂口,甚至还夹杂着泥土。由于长年累月的室外工作,他的手臂经常被晒得蜕皮,擦破皮肤对他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因此,为了防止晒伤皮肤,工人们都穿着长衫长裤,但下工回家,皮肤还是会火辣辣的疼。“我们工人能吃苦,而且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也都习惯了。”一位工人轻松地说道。

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工人年纪普遍较高,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工人年龄都在45岁到60岁之间,且男工较多,其中还有一位女工。项目副经理李锋解释道,这个年纪的工人不仅从事施工行业多年,经验丰富,更主要的是这些工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严酷的环境中,更能稳定工作,不会耽误工期。

谈及高温下施工工人的身体状况,李锋说:“为了避开最炎热的时段上工,我们已经实行了防高温措施,早上5点至10开工,下午3点之后开工,晚上会有机械施工。”为了给工人防暑降温,项目部在工地现场配备了纳凉点、各类防暑药品以及凉茶、绿豆汤等降暑物品。

编后语:

夏日三伏高温季,最是“烤”验人。建设工地上、施工现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脚踩滚烫的大地、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闷热的高温天气里,他们早已习惯了汗如雨下,他们用汗水书写着一种平凡的责任,用责任保证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用质量铸造城市美好的明天。他们的付出,值得所有人尊敬;他们的辛苦,更应当得到社会的关注!

工人们扛着铁锹,全副武装准备开工

工人们顶着烈日平整路面

一名女工骑着电瓶车来上工

烈日下,工人们认真工作,一丝不苟

一位工人开着压路机,早已满头大汗

工人们正用混凝土浇筑箱涵

测试人员正在进行路面的压实度检测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