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跨越:从木头电塔到世界第一

核心提示: 68岁的王金柱退休在家。这晚,徒弟小张发来的一条信息让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夏夜的南京城,星空如沸。

68岁的王金柱退休在家。这晚,徒弟小张发来的一条信息让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师父,‘老伙计’要‘退休’了,您要不要来看看?”

王金柱心里一紧,但很快释然了。他起身翻出一沓老照片:“真想不到,它比我早工作9年。结果居然比我晚退休9年,它也老咯,是该退休了。”

王金柱口中的“老伙计”是一座“老塔”。

1.webp

这座老塔于1967年建成,如小巨人般在长江边撑起了220千伏谏泰线,到今年整整站了51年岗。现在,因为线路净空高度过低,成了长江通航的“瓶颈”,6月底要拆线炸塔。

收到消息的第二天,王金柱就在徒弟小张的陪同下登上了五峰山,和老塔做最后的告别。来到老塔身旁,王金柱不舍地摸了又摸,思绪万千。

在老塔旁,他说起了大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大跨越居然用木塔和钢丝绳

1960年,江苏省南部和北部地区迫于发、用电不均衡,急需联网,而当时钢材奇缺,只能通过以木代钢,架起江苏第一条长江大跨越线路(以下简称:大跨越)——110千伏镇扬线。

这座临时建造的木头塔原设计服役3年,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安全无事故地运行了近20年,成了国内绝无仅有的“塔坚强”。

2.webp

小张

师父,这照片中间的跨江小木头塔当年是咋搭建的啊?

王金柱

那时我也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小毛头。后来听单位老前辈们说,这本来就是个临时措施,打算靠木塔撑一段时间,渡过当时的难关。

当时,江苏省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工人们在长江边架了几口大锅,把一段一段的木头先放到沥青里煮,用来防腐。

然后在地上将一节节木头连接好,组成塔的形状,用多层拉线固定,这才把塔立了起来。

3.webp

1967年,在木塔的东侧,建起了220千伏谏泰线。虽然谏泰线的跨江塔身率先使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混凝土烟囱塔结构。但当时物资匮乏,不得不用钢丝绳作导线!

4.webp

小张

这个钢丝绳难道和木塔一样,都没出现过问题吗?

王金柱

问题肯定有啊,钢丝绳电阻比导线大得多,负荷一大就容易出问题。

尽管工程投运后悉心运维,1975年,意外还是发生了。

220千伏谏泰线因为负荷过载发生了断线,这对当时的电网来说,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情况紧急,又没什么施工设备,工人们只能撸起袖子用手抬,光是从江底淤泥里打捞断线就花了一个多月。

断线十分锋利,有些工人身上被割出了伤口,更有不幸的工人因伤口感染而倒下,就再也没能爬起来。

5.webp

这个教训无疑是惨痛的。

1978年5月8日,220千伏谏泰线钢丝绳更换钢芯铝绞线工程开工。王金柱主动请缨参与施工。

6.webp

“师父您当时多大年纪啊?”

“28岁,那会儿年轻力壮,总想着为国家做点什么。看着从一线回来的同事们身上都带着伤,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段日子。”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

1978年,中国掀起改革开放大潮,电力需求与日俱增,原有的跨江线路难以为继。

1986年,国家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计划将木头塔拆除,在原来位置新建500千伏江晋—江陵线。

当时,中国缺乏技术和设备,设计方案都要向国外团队购买。可是,“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

7.webp

王金柱的师父,时任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总工程师的竹志扬就曾经推翻了洋方案。

王金柱

1986年,有一套组立大跨越的方案要请意大利的专家设计。现在想想这恰恰给了我们一次为国争光的机会。

小张

怎么个为国争光法?您和我说说?

王金柱

意大利方面当时提供了一套利用悬浮独抱杆组立大跨越的方案。我师父竹志扬却发现,他们提供的居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方案。  

尽管是老方案,意大利方面却一口咬定“传统又先进”。熟知工程实际情况的竹志扬明白,这方案有严重缺陷。

他默默地握紧拳头,发誓要让意大利人心服口服。

8.webp

“哪有什么先进可言?将近180米高的塔,20万个零部件,靠我们工人一个一个在塔上拼接?”竹志扬想着,咽不下这口气。

经过两个不眠夜的奋战,竹志扬把80多页写有推演公式和计算数据的稿纸递给了意大利人:

“照贵国的方案,工程要往后拖延5个多月才能完成,且施工极易出现安全隐患,我们不能拿同事的生命开玩笑。”

小张

那后来意大利人怎么说?

王金柱

意大利人把稿纸看过来看过去,最后答应修改现有方案!

然而,竹志扬和王金柱等人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了120多天后,等来的仍然是“再等等”。

“咱这徐沪线是外资项目,每天光贷款利息就要9万块,要是到了1988年年初塔还不开始立,国家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始终憋着一口气的竹志扬把自己锁进了工作室。

9.webp

11.webp

10.webp

当时,竹志扬设计的“多臂自升式悬浮抱杆”已经在之前的跨江铁塔中使用过,留下了一些经验。竹志扬抱着“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誓不还”的心态进行新一轮测算。

1987年11月,当他拿出了五峰山大跨越的抱杆——60米旋转式多臂浮抱杆设计方案时,两行热泪从眼角滚滚而下。

有了这个先进的设计方案,500千伏长江大跨越得以顺利立塔。8个月后,铁塔成功组立,意方人员登塔后,向竹志扬竖起了大拇指。

竹志扬从工地回到家,邻居大呼:“老竹媳妇,你家印度人回来喽!”

他穿着与天气极不相宜的长裤褂,黑得只剩下一口白牙,乌黑的头发也只剩下稀疏的一圈,双腿长满了冒着黄水的脓疱疮。

“怎么不去医院看看?”

“哪里顾得上这,告诉你个好消息,塔立好啦!”

12.webp

后来,我们经常是世界第一

20世纪90年代的南京大胜关大跨越塔,高度和跨江段长度均是当时的“亚洲之最”。

这时,40多岁的王金柱已经从一名送电工成长为立塔现场总指挥。就是这座塔,让他从此多了一个霸气的名号——“大塔王”。

13.webp

在“大塔王”担任总指挥的众多工程中,2002年开工的“世界之最”——500千伏江阴大跨越是他最得意的一个。

“以前,咱们中国人建输电线路大跨越,一颗螺丝钉用什么扳手拧都要洋专家来规定。这时候就不一样了。”王金柱说道。

2004年,500千伏江阴大跨越投运时,德国和英国的电力施工队就来到了现场,对大跨越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连连称赞。

14.webp

2009年9月5日,由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直升机放线施工技术,在±800千伏向上线长江大跨越成功运用。这在世界上还是首例。

当时即将退休的王金柱激动不已:“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电网建设者的手中,我放心!”

从用木头建电塔、以钢丝绳代替导线,到后来中国人可以自主设计方案,建造了诸多世界第一的跨越工程,使得“我们经常是世界第一”成为了电网人新时代豪迈的口头禅。

王金柱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也正是像竹志扬和王金柱这样不低头的倔强电网人,才让中国的跨江工程真正抬起了头。

16.webp

2016年,世界首个特高压GIL管廊过江工程在江苏开工建设

15.webp

2009年,江苏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无人直升机放线成功

长江两岸的电力“哨兵”见证了黄金水道的日益忙碌,也助力了长江经济带半个多世纪的繁荣发展。

它们和一代代电网人一起,在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刻下了熠熠生辉的无形勋章。

王金柱走上宽阔的平台,举目远眺。但见长江烟波浩渺,船帆如织,烟囱塔不远处的500千伏江晋—江陵线巍峨耸立。

王金柱

我知道东南方那边有个GIL管廊过江工程在建设,真想去看看。

小张

师父,您哪天有空,我带您去现场。这会建设跨江通道,条件比您那个年代好多啦!世界第一的现场是真大,真气派!

王金柱又走回老烟囱塔身边,拍拍它:“老伙计,能看到新时代,我们都有好福气。”

19.webp

▼一起感受“大塔王”的幸福▼

2018年7月11日10时18分,镇江五峰山220千伏跨江线路南塔成功定向爆破。

这位在长江边驻守了51年的“老兵”背身倒去,光荣“退伍”。

21.webp

半个世纪以来,一座又一座大跨越塔逐江而起。

让我们跟随万线飞架长江图卷,遍览万里长江天堑两岸的电力哨兵,领略“银线飞南北,电网连万家”的壮美。

(因图卷较长,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23.webp

供稿单位:国网江苏电力

许阳青

责任编辑:杨堰川 江博

23.webp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