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③

从“偏、远、穷”村到“美丽乡村”

——开发区建山村为村民捧出“向往的生活”

核心提示: 走进开发区建山村,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笔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绿化苗木,亭亭玉立;错落有致的农村房屋,漂亮气派,让人不经意间就融入这田园美景,归于平淡、流连忘返。这恬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建山这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魅力缩影。

“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③

从“偏、远、穷”村到“美丽乡村”

——开发区建山村为村民捧出“向往的生活”


本报记者 丽娜 蒋玉 通讯员 刘鑫炎

建山村貌。

记者 丽娜 蒋玉 摄

宁静的乡村,是不少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走进开发区建山村,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笔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绿化苗木,亭亭玉立;错落有致的农村房屋,漂亮气派,让人不经意间就融入这田园美景,归于平淡、流连忘返。这恬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建山这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魅力缩影。

曾经被戴上“偏、远、穷”帽子的建山村,这些年间已悄悄变了脸。

产业发展富民生

位于我市东北部的建山村,由黄连山、陈山、土门口三个村合并而成,属丘陵山区,以种植苗木、花草、粮食为主。然而,连绵的山峰赋予优美风光的同时也阻断了村里的发展道路。多年来,随着政府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建山村通往外界的路通了,但穷村的帽子却一直没有摘掉。

原先在村里采石场上班的土门口村民唐锁发告诉记者,建山一直以来都缺乏工业基础,在采石场和砖瓦厂上班是其仅有的收入来源。

2009年9月,丁志峰成了建山村第三任书记。“我接手后,压力非常大,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妻子也说何必当这个村书记,来受这份罪。但是我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岗位,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把建山村搞好,给群众一个交代。”话虽如此,但如何找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却让丁志峰一时间犯了难。

直到2010年6月,市里传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要落户开发区的消息,丁志峰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个项目是市里最大的农业开发项目,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对于建山村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在丁志峰的带领下,建山村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部门宣传建山村人少地多、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村的不懈努力下,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最终落户在了建山村。

然而,拿下项目的兴奋劲还没过,建山村就遇到了最为棘手的难题,在项目的建设用地上有全村1000多座坟,项目想要顺利建设,就必须将这些坟墓搬迁。如何改变村民传统思想,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成了村干部抓耳挠腮的问题。

“迁坟的事情特别敏感,大家都有顾虑,受到的阻力也特别大。”面对村民们的种种情绪,建山的多位村干部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征得村民们的理解。然而村里有一户人家,子女居住在安徽等地,说什么也不肯迁祖坟。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绝不能因为一座坟就这样黄掉了,丁志峰决定:去安徽马鞍山,上门做工作。

“当时我们将文件、通告等所有的资料,包括整个项目总规划和实施全部带去,那户人家老人看了以后掉下了眼泪,他也非常通情达理,我们做工作做了一整晚,虽然他掉泪了但还是支持我们的工作。”最难的症结解开了,迁坟工作也顺利了很多,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仅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完成了1300多座坟的搬迁工作。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也在随后的时间顺利推进,共租用建山村土地2300余亩。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区,水资源匮乏,老百姓传统的生产方式收入比较低,心里也有怨气,我想,要让建山村发展,就必须盘活土地,集中经营管理,把百姓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全村的每一个家庭,村干部们都不敢怠慢,分别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耐心细致地宣传土地流转工作。通过重新丈量、分配,全村12000多亩土地全部实行了流转,并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目前,建山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已从原先的不到30万元,跃升到140万元。

为了将建山村的生态价值利用最大化,让村民共享更多的“生态福利”,村里又相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村民以地入股,实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目标。

“现在再也不愁没收入了!不仅有分红,还能种些苗木,日子过得美滋滋。”唐锁发感慨道。

每年的分红收入,让建山每位村民都充满了干劲。看着曾经的荒地种上了青葱的苗木,仿佛改革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在那一刻,也许他们还没有领会到“生态福利”的深层含义,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能确切地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美丽乡村绽新颜

房前屋后繁花似锦,绿水青山风景如画,道路沟渠整洁清澈……近日,记者走进建山村,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画卷。

“孩子们都生活在城里,以前难得回来几次。但现在环境好了,他们都喜欢回来住,说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在建山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这天早上,他如往常一样,早早起身打扫了家门前的马路,又给庭院中的树苗浇水。“这么好的居住环境,我们不仅要倍加爱护,还要‘锦上添花’,在门前院中种些苗木,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他笑着说。

丁瑞海是建山黄连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者,看着村子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他深知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现在与以前相比,变化可真是太大了。”丁瑞海回忆说,“昔日的村庄树少沙尘大,房前屋后全部是土,尤其下雨后,出门就是一脚泥,根本没有办法走远。由于没有垃圾箱,大家的垃圾也是随手乱扔,环境脏乱差。”

而今,在村中放眼望去,绿树花香,道路通达,塘水静流,哪儿还有当年的半点影子?

腰包鼓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更有底气,从一角之容,可窥全村之貌。据统计,目前建山村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00余万元,新建了文体广场、休息凉亭、水面景观,对村内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并铺设了沥青,支路小巷全部硬化,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座,铺设雨水管网3800米、污水管网4200米、窨井445个,清理乱堆乱放、农业秸秆、鸡棚猪舍等积存垃圾6000余车,架设路灯140盏、草坪灯150盏,墙面出新70000㎡,拆除破旧房屋101间2800㎡。经过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村民满意度普遍提高。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在黄连山村的新建广场上,村民们便会聚在一起,跟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