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之别的今昔婚事

核心提示: 每到逢年过节,看到如今年轻人举行庞大豪华婚庆场面,就触目生情、感慨万千: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们的俭朴婚事,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王成川

每到逢年过节,看到如今年轻人举行庞大豪华婚庆场面,就触目生情、感慨万千: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们的俭朴婚事,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各种物资还都是按计划凭票供应,市场上的商品相当紧缺,那时我是个风华正茂尚未成家的大小伙子,虽在局机关工作,但由于父母都于英年病故,家境比较贫寒的我因一时无能力解决结婚用的家具,故迟迟没能和未婚妻走进婚礼殿堂。

当时社会上婚娶流行三十六、四十八、五十六条腿……之说(按家具四条腿算)。如凭结婚证购买家具,每一大件家具至少都要一百几十元的价格,每月仅三十多元工资的我也承受不起。为了能花最少的钱做成质量好而又实用的家具,我可算是伤透了脑筋,吃足了苦头。那年月局里下属的公司、基层供销社每年都要派人到福建、江西、广东等地自行采购计划外木材,加工一些木器制品凭票供应,以缓解市场上一些供求矛盾。当下面的采购员来局里转外出采购介绍信时,我就主动热情倒茶让座,请其在外采购木材的时候,帮助我从产地捎带点硬杂木回来打家具。他们听说我是为打结婚家具所用木材,都乐于帮忙。

听到捎带的圆杂木随着火车皮已从产地运到了丹阳火车站货场时,我顿时心中感觉如释重负,一阵轻松,随即借了辆小板车顶着午后的烈日赶到货场装车,当我把两人还抱不过来的二米多长的硬杂树一步一步艰难地从六七里外的火车站拖到新北门桥边的县锯木厂锯板材时,浑身上下软绵绵的,没有一丝儿力气,但因有了打家具的便宜木材,心里却是甜甜的。

接下来是按照生活必需的大床、衣橱、五斗橱、床头柜、方桌、木椅、书柜,请来了几位专打家具的木匠师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赶做,在此间,我常与木工师傅一起探讨如何精打细算巧用木料,当看到尚有一些节余的木料时,又请木匠师傅打了两张简易沙发木架,自己按图索骥装订好沙发弹簧,铺上麻袋布,旧棉胎,做上布套,一对像样的新沙发摆在家里还格外洋气醒目。

新打的家具全部到位后,单单缺少一面大橱上一块一米五高的穿衣镜。那时这种大规格的穿衣镜在市场上真是少见的稀罕物件,虽说只要几块钱一门。几经周折我才从早年在工作时认识的,由上海回乡探亲的一家商场的王德林经理那里搞到了一张购镜券。在那冰天雪天的严寒天,晚上八点多钟把包装好的穿衣镜装上拉货的车上,为防颠簸,我顶着风雪在车上稳稳地扶牢镜子,直到凌晨五点多车子才到达丹阳。当未婚妻了解到穿衣镜到家的内情时,含着不舍的泪水嗔怪我太辛苦了……

我们那时的婚事可以用简陋二字来形容,既没有一样金首饰送新娘,更不用说钻石饰品了,连那时流行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一样也没有,唯一添置的就是用借来的工业券从上海为自己和妻子各买了件上衣,二只假衬衣领。结婚的酒席也相当平常,男女双方的亲戚,单位的领导、同事共三桌人齐聚在金鸡饭店庆贺一番,每桌餐费仅十二元。来的人也就是送上个庆贺的玻璃镜框、笔记本之类,也有随份子送上一、二元钱的。那年月,大家经济条件都比较差,生活都很艰辛,年青人的婚事大多如此。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的婚事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豪华的婚庆车队、贵族般的婚纱礼服、去国外个性化婚游。近日,我外孙女开着私家宝马车去外地,请专业婚庆公司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坪婚礼,在蓝天、白云、草坪、花树丛中,六对伴郎伴娘身着同一服饰相伴起舞庆贺,让人有如入仙境、人间天堂一般……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眼里看得清楚,心里想得明白,这些不正是改革开放硕果所惠及民生的红利嘛?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