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丰收变为增收的喜悦

我市农民热议“中国农民丰收节”

核心提示: 为农民单独设立一个节日,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也引发了我市一些农民的热议。

本报记者 旦平 佩玉 通讯员 新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亿万农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消息一经发布,迅即在广袤乡野、街头巷陌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家长里短、网络笔端的热点话题。为农民单独设立一个节日,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也引发了我市一些农民的热议。

家住司徒镇下邳马甲村的马锁才回忆以前经历过的农忙情形,记忆深处浮现出的却是洗脚的场面。“我们这里有个叫‘洗泥’的习俗,小时候,插完秧,村里的叔叔伯伯就像是约好的一样,一起去池塘里洗净脚上的泥巴,听老一辈说,这是想取个好彩头,希望秋天丰收。”马锁才说,小时候,他们还会在秧田里把多余的秧苗互相扔到对方身上,然后大家结伴去“洗泥”,结束后,大家伙就会聚餐一次,为夏种画上一个句号。

现年50多岁的马锁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京第十四研究所工作,主持雷达设计。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缺乏,年轻人不愿种田的现状,让马锁才萌生了回乡种田、做新农民的念头。2013年,他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不仅组建了稻中道粮食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乐天地家庭农场。目前,他的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已达1800余亩,荸荠种植面积100亩。

马锁才告诉记者,以前年末农闲时,把之前生产队里养的猪和鱼,分成若干份,编好号码,通过抽签,哪家抽到几号,就把那一份拿回家,有多有少,十分有趣。有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农耕文化,激发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

家住开发区的陈连生提起儿时父辈们农忙时,依然印象深刻。“以前我们这边的农民收完稻子后,一个生产队的村民都会聚在一起,各家拿出点拿手菜,庆祝丰收。”陈连生说,希望“农民丰收节”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的契机,让农民不仅能够过好“丰收节”,也能真正获得增收的喜悦。

市农业资源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已形成稻鸭共作稻米、特色食用菌、时鲜蔬果、优质水产品等一批地产名特优新农产品,可以将此与节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农业观光游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外地市民品尝到“丹阳好味道”,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