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对春风舞一场

宋代诗人石曼卿的传奇人生

核心提示: 石曼卿,名石延年,字曼卿,北宋大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原籍幽州,后移居宋城,一度寓居江苏丹阳南门外花园村。石曼卿一生给后人留下许多诗词文章,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卢志容

卢志容石曼卿像

 

石曼卿,名石延年,字曼卿,北宋大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原籍幽州,后移居宋城,一度寓居江苏丹阳南门外花园村。石曼卿一生给后人留下许多诗词文章,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一 才华出众

石曼卿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所做诗词文章雄劲洒脱,他的书法笔划遒劲,颜筋柳骨。史书称其“为人跌宕,任节气,读书通大略,为文颇捷,于诗最工,而善书。”其才气在当时广为人知,众多文人都与他交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早已闻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句为上联,做对子,看谁对得好。石曼卿对的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一语既出,惊动四座,众人皆五体投地。

石曼卿的诗在天圣至宝元年间称豪于一时。他的《寄尹师鲁》被称为“词意深美”。是这样写的: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损桃李。

雁声北去燕西飞,高楼日日春风里。

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

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称他的诗为“星斗交垂光,昭昭不可挹。”南宋词人、诗论家刘克庄称其诗:“清拔有气骨。”可见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惜石诗大都逸亡,存者400余篇,收于《石曼卿诗集》。

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这样评价过他:“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划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石曼卿死后,欧阳修专门作了《祭石曼卿文》,这篇祭文写得低回缠绵而又凄清超逸,表现了他们之间友谊的诚挚和欧阳修对朋友思念的深沉。文中“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的语句,高度赞扬了石曼卿的不朽英名和盖世才华。

《全宋词》存其词二首,《鹊桥仙·七夕》云:

一分素景,千家新月,凉露楼台遍洗。

宝奁深夜结蛛丝,纴五孔,金针不寐。

他的另一首词《燕归梁·春愁》: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迭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这些词语句清丽,风格飘洒,极具功力,堪称佳作。

  二 仕途坎坷

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才,在仕途上却是跌宕坎坷,命运多舛。究其因就在于他那刚直不阿、不入俗流的性格。

石曼卿有个好友叫范讽,为官清廉,办事公正,得罪了权贵,被人污告。石曼卿仗义豪侠,为好友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也受到牵连,从京都贬到海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石曼卿却从不懂得其中道理。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章献太后揽权摄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也日趋严重,以致朝野上下气氛紧张,“政事得失天下莫敢言”。而石曼卿竟然斗胆上书章献太后,请她还政于天子赵祯(仁宗)。结果惹了大祸,激怒了太后,罢其官职,贬为庶民,逐出京都。从此,石曼卿流落飘泊,浪迹江南,举家寓居江苏丹阳南乡,过着极其清苦的日子。

石曼卿秉性耿直,又颇具才华,在官场上有口皆碑,博得许多同仁的好评。因而,他被贬的遭遇,许多朝臣都表示不平和怜悯。

自从石曼卿寓居丹阳,他的好友、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时刻挂念着他。在陕西睢阳任经略副使时,范仲淹派次子范纯仁到苏州老家运麦子,特意交代儿子路过丹阳时一定要去看望石伯父,如有困难代为帮助他。范纯仁遵照父嘱,到石曼卿家探望,正遇石曼卿父母及妻子三人相继丧亡,三口棺材停在堂前,却无钱买地下葬,景况十分凄凉。于是,范纯仁连船带麦一起送给了石曼卿,让他变卖后安葬亲人。宋代著名诗僧惠洪《冷斋夜话》卷十载:范仲淹子纯仁从姑苏运麦五百斛,船过丹阳,见石曼卿无钱归葬亲人,即以全船麦赠之。后因以“麦舟之赠”作为助丧之典故。

石曼卿最值得后人景仰的是他那铮铮铁骨和拳拳的报国之心。他对北宋的边防很有主见,他曾建议朝廷,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应立即挑选将领加紧练兵,以防患于未然。但宋仁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到了康定、庆历年间,西夏又开始大举进犯,宋军大败。朝廷只得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中原各地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也不断发生。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才起用石曼卿和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在河北、河东、陕西编练了几十万乡兵奋起御敌。此举大大震慑了来犯之敌,情势有了转机。

但是好景不长,宋仁宗性情文弱宽厚,其武功谋略大不如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逐渐趋于弱势地位。北宋政府推行的是苟安求和的政策,使得石曼卿等人的报国志向难以施展。

  三 为人旷达

石曼卿磊落英才,豪放旷达,且不拘礼法,不慕名利。早年,他经过考试,进士中第。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可是一件事关终身的大事。可是偏偏这时有人告状,说本科考试有人作弊。朝廷闻知下令复考。结果,有几个人因不及格而重新落第,这中间居然也有石曼卿。那些落第者一时惊呆了,不禁嚎啕大哭起来。只有石曼卿一人非常镇静,若无其事地脱下袍靴交还给使者,然后穿着内衣、扎上幞头,与朋友谈笑欢饮,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他还写下一首《下第偶成》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很有一点自我解嘲、游戏人生的味道。后来,为安抚人心,朝廷授给那些落第者第三班借职的小官。大家不免有些庆幸。可是石曼卿却写了一首绝句:

无才且作三班借,请俸争如录事参。

从此罢称乡贡进,直须走马东西南。

在这首诗中,石曼卿巧妙地把各种官名嵌在句中,竭尽讽刺、嘲笑之能事,表现了他对于科举制度与官职仕进的蔑视。

石曼卿为人磊落,谈吐幽默。一次,出游报宁寺,马夫一时疏忽,坐骑受惊跃起,他被摔下马来。随从慌忙将他扶起。许多旁观者以为他定要责罚马夫了。不料他只是指着马夫笑道:“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怕要摔得粉碎了。”轻松地一个自嘲,既消解了自己的尴尬,也解除了马夫的恐惧。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章献太后崩,宋仁宗赵祯亲政,范仲淹乘此机会极力引荐石曼卿。石曼卿只身从江苏丹阳赶到汴京,就职海州通判。之后,为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生活条件也随之好转。这时,石曼卿将范仲淹父子所赠麦舟之款予以归还。范仲淹坚辞不收。石曼卿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范仲淹说,我若是图你回报,当初就不帮你了。

后来,石曼卿回丹阳省亲,便在范纯仁赠麦舟的城东七里珥渎河口,用五船小麦之款,建了一座桥,名“七里桥”,以纪念范仲淹父子对他的恩德,造福地方,方便行人。后人就把当年运麦子的小河叫作“麦溪”,又把用麦舟钱造的“七里桥”改名叫“麦舟桥”。清嘉庆时,由石曼卿在丹阳的后人石韫玉在桥旁立石碑,撰写《麦舟桥记》碑文。

  四 一代酒怪

石曼卿一生嗜酒如命,酒量过人。他的许多诗词文章都是在酒中或酒后挥就的,诗酒交融,千古风流。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这样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而石曼卿的饮酒却是另有一番风景,绝非杜甫笔下的“八仙”所能比肩。

宋代酒量出众的文人恐怕要推苏东坡、辛弃疾了,可是与石曼卿也是不能相比。

天圣年间,京师汴梁的闹市上新开了一家王氏酒楼。一天,来了两位气貌雄伟、不同流俗的客人。他们上得楼来便坐下饮酒,一杯接着一杯,饮个没完,目不旁顾,默默无闻,足足喝了一天,直到天黑才站起身来互相施礼后扬长而去。第二天,京城里盛传王家酒楼来了两位饮酒的仙人。一时间传得神乎其神。其实,这二人并不是什么仙人,而是诗人石曼卿和他的朋友刘潜。

石曼卿任海州通判时,有一天刘潜来访,石曼卿请他到船上饮酒。他们一直对饮到半夜,眼看酒快饮光了,看见船上有一斗醋,就把醋倒进剩下的酒里,又接着饮起来,一直把酒醋全饮光,此时天也大亮了。又整整饮了一夜。

说石曼卿是个酒怪,是因为他别出心裁,创造了许多怪诞不经的饮酒方式。例如他蓬乱着头发,赤着脚,还带着枷锁饮酒,谓之“囚饮”;他与人爬到树上去饮酒,叫作“巢饮”;有时用稻麦秆束身,伸出头来与人对饮,称作“鳖饮”;夜晚灭了灯火,与朋友摸黑而饮,说是“鬼饮”;饮酒时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又跳到地上,说这是“鹤饮”……名堂之多,不一而足,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传说宋仁宗见石曼卿整日沉迷于酒中不能自拔,出于爱才之心,就劝其戒酒。对于圣上的关爱,石曼卿感激涕零,便决心戒酒。过去他遇到不遂心之事,只要三碗酒下肚,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谁知戒酒以后,仍是“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他竟然酒渴成疾,一病不起,于庆历元年去世,享年47岁。宋仁宗好心办了坏事,为此也十分惋惜,特下诏赐官予石曼卿在丹阳的一个儿子,勉其继承父业。

石曼卿死后,他的酒友、北宋大诗人苏舜钦写了一首诗《哭曼卿》,诗云: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

高歌长吟插花饮,醉倒不去眠君家。

古画中的“麦舟之赠”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