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提示: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也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内在要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也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节约集约模范市为抓手,积极探索国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全力实施“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三大战略,切实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和引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近日,我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由于成效显著,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被授予“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称号。

强化责任,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优惠奖励政策》、《关于加快全市重点园区建设,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制度上规范了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了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的可操作化。同时,把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抓落实,将国土资源管理目标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土执法监管的文件,构建好市、镇、村三位一体,“党政同责、三级网格、共同监管”的网格化体系,将国土资源监管工作作为地方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各镇(区、街道)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此外,紧紧抓住“6·25”土地日等有利时机,加大宣传造声势,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提高了社会各界建设美丽国土、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

创新举措,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

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路,我市强化规划约束控制总量,完善用地政策优化增量,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和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50670.43公顷以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467.29公顷,划定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55.48公顷。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引导中心村合理分布,推动产业用地集中集聚,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2311.40公顷以内。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合理分解乡镇指标,重点做好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的衔接,进一步要求产业向“6+1”园区集聚,大力推进产业“三集”发展,划定重点城镇发展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生命科学产业园、鹤溪产业园、萧梁物流园、航空航天产业园、通航小镇、中北学院及周边等,确定“十三五”重点项目共103个,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得到保障。充分挖潜利用存量低效用地,深度挖掘农村居民点搬迁潜力和采矿用地复垦,计划2017~2020年复垦879.75公顷。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加强项目源头管控,严把准入门槛。

落实共同责任,坚守保护红线,优化结构布局用好流量。2017年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7009万亩,责任面积63.59万亩。已完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项目共119个。以省以上投资项目为抓手,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耕作条件。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分类实施,编制完成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将拟实施的农村综合土地整治项目和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有机结合,促进土地整治项目布局、任务安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全面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1万亩。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2017年完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4.32万亩,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完成耕地占补平衡项目49个,建设规模2320亩,新增耕地2216亩;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规模525亩,新增耕地443亩。

盘活存量,强化绩效管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行动中,我市一方面创新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强化绩效管控提升质量,用地效益逐年递增。建立以“亩产税收”和集约节约用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大对亩产税收贡献大、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出台了节约集约用地若干优惠奖励政策以及有关城区企业“退城进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新建多层厂房和拆除旧厂房改扩建高层厂房,大力盘活存量用地,鼓励城区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技术升级和产能增加,推进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发展,2012年、2013年、2015年被评为全省“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先进地区”。

另一方面,进一步清理低效、闲置土地,全面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工作,加强动态监管。对供应面积大、实际用地小、效益差的企业适当调整和压缩用地面积;通过城中村、旧城区、旧工厂的改造、粘土砖瓦窑厂的复垦、工矿废弃地的整治等途径,充分挖潜城镇存量土地,积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清理低效土地,盘活处置2327亩各类低效土地,低效土地清理率达100%;盘活存量土地5219亩。对闲置土地采用收回、托管、调剂使用等主要方式进行合理处置,对被认定未充分利用的土地,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要求企业限期开工建设,否则纳入闲置土地处置范围。

深化整治,构建丘陵绿色矿山资源高效利用新格局

矿业开发,曾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如影随形。针对丹北等丘陵山区众多采石企业曾给生态景观造成的极大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矿山专项整治力度,经过连续多年集中整治,彻底关闭了境内一大批采石矿企业、采石宕口,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实施矿山复绿奠定了基础。

随着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绿色矿山的建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2012年初,镇江市人民政府成功申报镇江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分三期实施。二期项目全部在丹阳境内,为国家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施工指挥部。此次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总治理面积4.51平方公里。目前,我市正在对已经关闭的采石厂因地制宜进行地形整治和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竣工以后,将使该区域成为丹阳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亮点,为丹阳发挥宝贵的绿肺作用。胡高路片区将进一步综合整治,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届时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彻底改变以前满目疮痍的情景。此举不仅能通过工矿用地的环境治理和景观建设,将昔日失落的绿色归还给自然,而且还构建了丘陵绿色矿山资源高效利用新格局。

山高愈攀登,任重愈前行。虽然我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标杆性成果还不明显,企业园区集聚程度仍然不高,企业土地低效利用、用而不足甚至闲置等现象仍然存在,且生态保护压力加大。对此,我市将保障常态长效坚守用地责任,持续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丹阳高新区

延陵农民集中居住区

界牌新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