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车,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

核心提示: 23日下午,原西门布厂门前,修车师傅张益宁正坐在摊前一张瘸腿板凳上,板凳脚下垫着一块小方砖。

本报记者 马骏 孙安琪

o_1cgoi2ssr180p17td1fq91hbi14ckb

记者 孙安琪 摄

23日下午,原西门布厂门前,修车师傅张益宁正坐在摊前一张瘸腿板凳上,板凳脚下垫着一块小方砖。他身着一件已经泛黄的短袖衬衫,脖颈周围的衣领都翘了起来,裤脚管向上卷了几道,一双粘着“宝马”商标的拖鞋很是惹眼。张益宁的身边,一辆电动三轮车上载着他全部的“家伙什”。一张硬纸板倚靠在车头,那是他的“招牌”,纸板上是张益宁用“艺术字体”写的“修车”两个大字,细看之下,一笔一划有再三涂写的痕迹。

下午3点多,马路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不远处,一位学生模样的少年,推着一辆自行车,一脸焦虑。望见张益宁的修车摊,少年立刻加快了步伐,推着车一路小跑过来,到了跟前已经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

“师傅,师傅,我的车……”

“车胎破了吧。”没等少年说完,张益宁便站起身走到了少年身边。

“嗯,骑着骑着就感觉骑不动了,一看,后轮胎完全瘪了。”

“别急,到了我这儿你就放心吧。”

张益宁把自行车倒置后,很快便将轮胎拆下,他拎起身边一只打气筒,一脚踩住后,一下一下地往轮胎内打气。不多时,干瘪的轮胎便圆鼓起来。张益宁顺手将打满气的轮胎放入一旁的水盆中,探着身子注视着水盆中的情况,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像是实验室的技术员。他两手抓着轮胎,慢慢在水盆里转着,不一会儿,水中开始出现了一串小气泡,看到破洞所在,张益宁的脸上轻松了一些。他提起轮胎,掏出小半截粉笔,在破洞处打了个叉,随后又将轮胎没入水中,重复起刚才的动作。

“肯定是骑到玻璃渣上去了,有几个小破洞,不过问题不大,我马上给你补好。”说着,张益宁拿出工具,一把锉刀,几瓶胶水。张益宁用力将破损处锉平,涂上胶水,待胶水稍干后迅速粘上补胎贴,用力一捏,随后,他又拿起锉刀,将补胎贴周边挫了挫。很快,张益宁便将几处之前做了记号的破洞补上了。之后,他不忘检查了一下车子其他部件,确定没有问题后,“好了!”张益宁面带笑容地说,“师傅,谢谢您啊!”少年付了钱,骑上车一溜烟就不见了身影。

今年65岁的张益宁家住司徒镇张寺村,做修车这一行已经30多年。“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真是吃尽了苦头,每天不知道要被师傅骂多少回,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经常连饭都没时间吃。”张益宁说,上世纪80年代,出行工具单一,家家户户基本上用的都是自行车,每天生意好得不得了,忙得像个陀螺似的,那时是他们修车人的黄金时代。时过境迁,如今满大街都是汽车,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在这里摆摊,一天下来也没几个生意。来修自行车的大多是些年纪大一点的,所以现在哪怕就是补个胎,我都会习惯性地检查一下自行车的其他零部件,确保都没问题才行,不然不放心。”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我也曾租了门面房做过几年,可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只能把门面房转手了。”张益宁说,自己现在每天早上6点多来,下午5点多就回去了,这样的工作时间倒也轻松不少。对于自己摆摊修车,家人也曾反对过,但在家闲了一段时间,觉得甚是无聊的张益宁还是放不下自己的老手艺。“自行车对我来说就像‘孩子’一样,不修车,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张益宁说,“我在这里交的朋友比村上还多,天天都有人要来跟我这个老兄弟‘哈哈’。”

张益宁说,如今共享单车的普及对他们修车这行的冲击很大,“也是没想到,能出现这样的新事物,和我同行的老兄弟一个个都‘退休’了,现在街头很难找到一个修车的摊子了。”家里孩子总劝他回家享清福,但张益宁却有一份自己的坚持,“趁着身子骨还结实,我还想再做几年,不过,也不知道这一行当还能存在多久,社会的发展真的是快,我已经赶不上了。”张益宁叹了口气。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