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民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张家大院

核心提示: 位于新北门“全民体育中心”西侧的“张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建筑。

■余康宁

修缮前的张家大院

记者 殷显春 摄

位于新北门“全民体育中心”西侧的“张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建筑。2003年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我也是张家大院住户之一,从1953年入住,到2016年动迁,我家在大院里存在了整整63年。因此,我对张家大院有深刻的印象。

一、张家大院的建筑年代

张家大院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然而确切知道它建造年月的人已不多。据传,张家大院的原主人张祖篯,颇有资产,当年他花巨资建造了这座大院。张祖篯早已去世,他的后人至今已传至第五代,对于先辈们的往事,都说不清楚。因此要了解张家大院的历史比较困难。

据原丹阳建筑公司一位姓姚的副经理回忆,他是张家大院建造工程的参与者。当年就在张家大院拜师学木工,三年学徒期满,正好大院竣工。

此外,笔者在张家大院后院一个井栏上发现了一段石刻铭文:“彭及诸第嘱为□泽克建新□□指甲戍仲□至丙子孟秋□□非易愿后人思源为祷筑念二十五年”。

由于文字局部损坏残缺,无法读通全文。但从“甲戍”、“丙子”两个干支记年中还能推算出张家大院的建造年代:“甲戍”是1934年,即民国23年。“丙子”是1936年,即民国25年。由此可知:张家大院是1934年动工,到1936年秋天竣工。历时三年,与姚副经理所述相符。

1937年12月3日丹阳沦陷,住进大院不久的张家人仓皇出逃,大院被日军占为“司令部”。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家人才陆续归来。但是有部分家人已在外地定居,再也没有回来。

二、张家大院的建筑格局

张家大院坐北朝南,五间三进,有厅堂3座,大小房间26间,两个天井。前厅为平房,二、三进为楼房,两旁有厢房相连,形成四方形“走马楼”,东西两侧各有转角楼梯相通。

第二进是大院的主厅,也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十分气派。厅前天井两侧有八角形琉璃花门,显得院内清幽宜人。厅中有屏门,可从两侧通向第三进。

第三进是张家大院的内院。院门上有砖雕门楼,上刻“竹苞松茂”四字。楼上四周有栏杆围绕,楼下有屏门可通后院。

后院是一大块空地,据说原来打算建造花园,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及动工。解放后被周边居民搭建了好多平房。后院东侧有口井,名“东井银泓”,井水清澈,大院里几十口人常年饮用,终年不涸。

三、大院里的安全设施

张家大院虽是砖木结构,也没有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但是,前后几十户人家,80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这与大院的严格安全措施有关。1.大院每进房屋山墙上都有“马头墙”,能起到挡风避火的作用,一旦发生火灾,能阻挡火势蔓延。2.大院四周都建有夹弄,与每座建筑互通,便于人员快速疏散。3.所有房间都有前后两道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从另一道门离开。4.厨房远离居室。如此周密的安全设施保证了大院安全无恙。

四、日军占领张家大院时留下的痕迹

由于时隔80多年,日军占领大院时留下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经过仔细查找,还是发现了一些当年留下的印记。1.在大院第二进西侧走马楼上,有一个房间装饰与众不同:上面用三合板作天花,下面整个房间用高40厘米的木板作地坪。由于日本人卧室不用床,睡在“榻榻米”上。这种装饰就是“榻榻米”。2.早年掏井时在井底发现了好几枚手榴弹和各种子弹。3.在第三进东边一个房间里有地下室:里面有凳、椅等杂物,有人说是防空洞,也有人说曾经关押过抗日志士。

五、大院住户的变化

由于战后张家人大部分都没有回来,大院里有许多空房间相继出租。第一、二进曾经做过小型化工作坊,生产蚊香、蜡烛等物;以后又做过商业局办公室和中药材仓库。为此封堵了中门,与第三进隔绝。而第三进住户大都是丹棉、强华的职工和家属。中门被堵后只能绕道从东边夹弄小门进出。这时正逢制定路名,编写门牌号,夹弄小门被编为中兴路3号,大门编为4号,从此张家大院有了两个门牌号。

六、大院为什么没有厨房

整座张家大院,没有发现厨房,也没有灶头。大院里的人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建国初期丹阳城里家家户户烧饭都用柴草,因此大院里的住户都被规定:不准在家里烧饭,必须把炉灶集中到西边的夹弄中去。后来有了煤球这条禁令才被取消。那么此前大院里一大家子人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呢?

经过连续多日的反复回忆思考,笔者终于想起了解放初期在后院西边沿墙曾经有三间披屋,住着一对年老夫妇,不久就双双病故,以后披屋也坍了。后来有人在此造了两间新房。披屋之事早已被人遗忘。回想这三间披屋可能就是当年大院里的临时厨房。原因有三:1.张家人防火意识很强,厨房必须离开大院正房。2.厨房离水井较近,便于就地用水。3.两边都有夹弄,里外相通,进出方便。

以上是我对张家大院的回忆。还有许多科学性、技术性问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记将越来越少,对于张家大院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应该留住记忆,不忘历史,展望未来。

(本文荣获征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