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了十四年鞋,下雨天可能没有一个生意

核心提示: 街头的转角,广场的一隅,闹市的路沿,你是否会注意到那些在街头为了生计而努力的他们。擦鞋、手机贴膜、卖小吃……

本报记者 赵文菁 马骏

编者按  

街头的转角,广场的一隅,闹市的路沿,你是否会注意到那些在街头为了生计而努力的他们。擦鞋、手机贴膜、卖小吃……他们没有装潢精致的门店,一张小板凳,一辆小推车,便是他们的“工作间”,为了生计,他们一年四季守着各自的“小生意”。你是否曾与他们攀谈,是否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又是否对他们从事的行业有一丝莫名的好奇。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街头的‘生计人’”,带你了解他们的生活。

1141

113

记者 赵文菁 马骏 摄

17日早上6点多,丹阳火车站北广场,列车进站的广播如同上课铃一般一遍遍地重复着。55岁的邢桂芳一手提着小板凳,一手拎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工具箱,肩膀上还挎着一只黑色的包,鼓鼓囊囊的,她迈着小碎步,急匆匆赶到这儿,火急火燎的样子就像快赶不上车的乘客。

每天早上6点多到下午6点半,老家安徽的邢桂芳会一直守在火车站北广场的周围给人擦鞋,她很少会抬头,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低头,看有没有穿着皮鞋的脚。

早上5点多起床,洗漱,买菜做饭,这些事只需花费几十分钟。为了赶时间,她只做一个菜,烧一口饭,“一年四季,我的中饭都是烧好后带到广场上吃,夏天饭菜容易捂馊了,吃起来会有些发酸,但累了一上午,早就饿坏了,也顾不得这些。到了冬天,我就拿件棉袄把饭盒裹起来,有时候刚好饭点的时候比较忙,索性就等忙完了再吃,到下午4点多,饭菜还有余温呢!”女儿心疼她,怕她这样弄坏了身子,劝她换份工作,但邢桂芳以“习惯了”为由,总是用“再说”搪塞着女儿。

在邢桂芳的黑色包里,有好几个杯子,一个是装有开水的保温杯,三个是装着温水的塑料杯。炎热的夏季,她要在烈日下晒上一整天,这些水显然不够,但奇怪的是,即使天气再热,一天下来,这些水仍有剩余。邢桂芳说,自己从不大口喝水,一点一点地喝,既能暂时解渴,又能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只要面前的板凳上没有人坐着,邢桂芳就会一遍又一遍地朝着过往行人询问,生怕丢了一个生意,“来!老板嘞!擦鞋吧?”邢桂芳朝着行人挤出笑容,汗珠也会顺着脸颊滴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空档期”,终于,一位中年人坐到了邢桂芳的面前。她朝客人的一只脚摆了摆手,示意他把脚放上工具箱。

“擦3块的还是5块的?”

“3块的。”

“3块的鞋油比较普通,5块的好一点。要不要试试?”

“那就5块的吧,我赶时间。”

“放心吧,保证又快又好。”客人把一只脚踏在了工具箱的一头,邢桂芳熟练地从工具箱里拿出了两片小纸板,插在了客人鞋口里,一只手将鞋油挤了一点在鞋面上,另一只手从工具箱中排列整齐的9把刷子中挑出一把,然后快速地刷起了皮鞋。邢桂芳的衣袖上破了一道大口子,随着手臂的快速摆动,衣袖里的手臂时常会露出来。“前两天还是个小口子,没太在意,没想到现在破成这样了,有时间再缝一下吧。”朝着破口瞥了一眼后,邢桂芳又开始认真地擦鞋。

短短两分半钟后,皮鞋就擦好了,客人给了一张五块钱匆匆离开。邢桂芳小心翼翼地举起纸币,对着阳光看了一会儿。她手上戴着一黑一蓝两只颜色不一的手套,十根手指有四个指头从手套的破口处漏了出来。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二十多位客人,大概能赚一百多元,平时一天一般都是四五十元,下雨天就惨了,可能没有一个生意,一分钱都赚不到。”邢桂芳从口袋里掏出几张褶皱的零钱,将那张刚收到的5元纸币放入其中,对折后又再次塞进口袋深处。

2004年入行,邢桂芳已经整整擦了十四年鞋。最开始,擦一双鞋需要十多分钟,如今,只需三分钟不到,“刚开始擦鞋的时候,手上动作慢,我就花钱到别人那里学擦鞋,整个过程中我会目不转睛,记下每一个关键步骤。为了练习,我甚至还曾给别人钱,替他们擦鞋练手,熟能生巧,后来就越擦越快了。”

“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个职业,有些人会看不起我们这些擦皮鞋的,但现在很多人的素质都挺高的,坐下来擦鞋的时候还与我们聊天,言语中也会有关心,就像朋友一样。不管在别人眼里是怎样,我只知道,自己是靠着双手赚钱的,这就是我的工作,不丢脸。”邢桂芳收起工具,脸上洋溢着自信。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