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丹阳产业

核心提示: 这是北航汪待发副教授依托北航丹阳研究院生物与医疗器械平台,将其研究成果在丹阳孵化落地,并成立了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运营情况良好,去年销售达到5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乔佳

北航丹阳研究院医疗器械实验室

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乔佳 摄 

位于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的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内,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占地面积不大,其研发生产的近红外光谱脑功能影像产品,为脑科学、脑医学和脑健康领域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高端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产品领域的空白。这是北航汪待发副教授依托北航丹阳研究院生物与医疗器械平台,将其研究成果在丹阳孵化落地,并成立了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运营情况良好,去年销售达到500多万元。

“生物与医疗器械平台是我们依托北航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利用其在医疗器械及康复辅具领域的技术、成果和资源建立起来的,汪老师的项目正是平台成功孵化的项目之一。”北航丹阳研究院刘英杰院长介绍,他们将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成为北航医疗器械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出口,为丹阳医疗器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近红外光谱脑功能影像产品的孵化及产业化,是近年来北航丹阳研究院服务丹阳产业发展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1月正式入驻大楼办公以来,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有效带动丹阳产业创新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北航丹阳研究院是北航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十多个研究院中唯一一个建在县级市的研究院。”刘英杰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研究院现拥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入驻科研团队超过10个,在职项目专家超过50人,已成为集平台研发、人才引进、产学研推动、天使投资、孵化创业公司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成为北航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丹阳航空航天及其他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中心,同时也成为为地方技术服务的攻关中心。

为支撑促进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向深度发展,研究院下设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现已聚集了航空航天、新材料、轨道交通领域的14位院士,围绕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战略咨询、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刘大响院士、曹晓春院士、钱清泉院士、张军院士分别在江苏图南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呈飞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冰城电材有限公司、丹阳广电集团组建了企业院士工作站;杜善义院士等也与恒神等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除了集聚院士为产业“把脉问诊”外,研究院还依托北航的学科优势,结合丹阳的产业政策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构建了“五平台一中心”的研发服务体系,分别是机器人及其自动化平台、生物与医疗器械平台、虚拟现实与电子信息平台、军民两用航空器平台、新材料平台和农业绿色超细粉中心,为洪昌科技、天宏机械、奇一科技、美亚饰材、金茂制链等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据统计,2017年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20余家,服务次数超过100次,技术服务收入300余万元。依托各个技术平台,研究院直接孵化了包括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在内的9家企业,涉及医疗器械、自动化、农业超细粉、新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

“今年,我们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将着重推动手头已孵化项目出成果出效益,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刘英杰说,下一步北航丹阳研究院将优化项目运行架构,提高研究院对项目的扶持效率,研究探索增收造血机制;建立项目源开放式体系,对现有实施的项目进行分析诊断,采取针对性服务措施,实现强化一批、推进一批、引进一批;在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重大项目培育上持续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