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学校: “红”作底“绿”为耀“金”如光

核心提示: 在记者印象中,延陵,这个古镇始终凝绕着一种得天优势、一股铮铮之音——2500年的悠久历史,远近闻名的“延陵四贤”(春秋季札、包拯祖辈包咸、三国东吴韦昭以及东汉董永);战争年代涌现了一群不屈的民族脊梁,发生过三次威震全国的抗日战斗(包括写成歌曲各地传唱的贺甲战斗),诞生过新四军唯一的“惠农币”“惠农银行”;近五年九里季子庙、柳茹古村、庄湖湿地等更成为江南乃至国家级名气之地……从这片沃土走出过多少位杰出人物?记者已无从统计。这片热土又为教育事业提供过多少资源、孕育着多少希望?记者来到延陵,走进延陵学校,追寻着

本报记者 张吴 通讯员 贡兴

在记者印象中,延陵,这个古镇始终凝绕着一种得天优势、一股铮铮之音——2500年的悠久历史,远近闻名的“延陵四贤”(春秋季札、包拯祖辈包咸、三国东吴韦昭以及东汉董永);战争年代涌现了一群不屈的民族脊梁,发生过三次威震全国的抗日战斗(包括写成歌曲各地传唱的贺甲战斗),诞生过新四军唯一的“惠农币”“惠农银行”;近五年九里季子庙、柳茹古村、庄湖湿地等更成为江南乃至国家级名气之地……从这片沃土走出过多少位杰出人物?记者已无从统计。这片热土又为教育事业提供过多少资源、孕育着多少希望?记者来到延陵,走进延陵学校,追寻着答案……

“红色”铺就着底色

一进延陵学校,目之所及,如教学区域的墙面、走廊,各种“红色”布置十分显眼——不愧“老区学校”,这与记者采访过的其他学校的氛围多少有点不一样,校长石广生见记者好奇,耐心介绍道:“战争年代,我们延陵人民为民主、自由、幸福,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今的延陵昌国寺处由王必成将军题词的‘延陵战斗纪念碑’、留有吴仲超骨灰的延陵烈士陵园、记载贺甲战斗的贺甲战斗纪念馆等等都是那段岁月的有力证明。”

历史虽已凝固,记忆不能忘却。近五年来,延陵学校结合《厚德创生:依托丰厚的地方资源打造老区学校文化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紧扣“红色”资源,对学生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如去贺甲、柳茹等地凭吊;举办相应的班队活动;进行主题文化布置,形成“移步之间皆红色”的校园环境;将参与过延陵抗战的将军名“借用”为班级名,以此激励学生牢记使命,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每学期举办一次“延陵抗日故事”专题宣讲;开展有关延陵战斗的班队活动,形成自己的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唯有不忘历史才能继往开来。”石广生动情地说,“在我们延陵学校,我们的底色,毋庸置疑是‘红色’。”

“绿色”打造着不凡

记者有一重大发现——延陵学校的男足好不让人吃惊!办公室主任贡兴告诉记者,学校男足成立于2010年4月,经过几年的成长发展,现已成为该校主要特色项目之一,各项足球系列活动亦是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上午,全校教职工、学生做的是足球操;每天下午大课间,全校又以班级单位进行趣味足球分组活动;在学校小学部,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足球队队名;就连班级足球文化建设与布置、班级足球黑板报设计与评比、学生足球绘画评比等等与足球相关的“小细节”,全校上下也尽心尽力做足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学校参加镇江市小学生足球比赛获甲组第三名、团体第二名;2011年,参加镇江小学生足球比赛取得了甲组第三名、乙组第二名的好成绩;2012年,参加镇江市小学生男子足球比赛荣获甲组第二名、乙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3年,在镇江市第十四届全运会(青少部)足球比赛中,延陵学校的两支足球队代表丹阳参赛,旗开得胜,一举斩获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第三名,总计为我市夺得五枚金牌、三枚铜牌共65分!

目前,延陵学校已是响当当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体育基础改革(丹阳三大球)试验校”“镇江市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示范校”。

“金色”绽放着光芒

风,轻柔地

抚摸我的脸庞;

我,静静地

来到松软的草地上;

无名小花,

含苞欲放;

星星点点,

装点小小的地方。

树梢有了绿意,小鸟开始歌唱。

温暖的阳光,

带我到五彩的梦乡。

春,原来

就是这样善良。

以上这首名为《初春》的小诗出自延陵学校“东进诗社”蒋卓昀同学之手,看似用词简单却情真意切、体察入微,令人不由叫好……石广生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开设了素描、绘画、足球、探索发现、信息之家、东进诗社、苗苗二胡舞蹈、小怀素等22个社团活动项目,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镇江市社团建设先进学校”……好一片延陵大地!这里不仅有着季子挂剑传说、牛郎织女佳话、新四军抗日传奇等等不可估量的人文历史资源,更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份丰厚的资源为我们延陵学校的特色发展增添了额外的底气与动力!”当记者跟随石广生闲步于校园,看到“红色”“绿色”“金色”三色精彩纷呈,交相辉映于一个个方寸之间却宽窄自如,“自由快乐”,突然想起《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句,记者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

记者 张吴 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