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甲战斗中大吕村民救护伤员

核心提示: 贺甲战斗亦称延陵战斗,是发生在丹阳西南地区最惨烈、最著名的一次抗日战斗。这是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根据地后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战。战后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被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诵。

图为贺甲战斗旧址纪念馆

记者 殷显春 摄

贺甲战斗亦称延陵战斗,是发生在丹阳西南地区最惨烈、最著名的一次抗日战斗。这是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根据地后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战。战后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被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诵。

事情发生在1939年11月8日,当时盘踞在丹徒宝堰据点里的日本鬼子,去延陵和九里等地进行“扫荡”。上午8时许,返回的日军途经塔路头村时,被丹阳独立支队和新四军新六团包围,当即毙伤日军十多人。午后,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奉命前来支援,战斗由王必成团长指挥,激烈的战斗持续至次日早晨,此次战斗新四军共歼灭日本精锐的15师团51联队池田部所属宝堰武村中队所部及增援日军168人,还生俘三名日军,缴获轻机枪4挺,掷弹筒2具,步枪100余支,子弹1000余发。新四军阵亡将士共94人,负伤百余人。

贺甲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不仅仅是抗日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也与我地下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1939年11月8日前几天,大吕村地下党负责人张发金就事前收到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用信鸽送来的消息,当他从信鸽身上取下纸条时就知道近日新四军新六团在丹阳西南地区已寻找到了战机,要趁日寇外出扫荡途中,在运动中消灭日寇的有生力量,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丹阳独立支队要求大吕村地下党组织一定要做好准备,配合新六团的一切行动。我地下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及时开展工作,热血青年个个摩拳擦掌,决心为这次抗日战斗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村青抗会、妇抗会、游击小组秘密做好准备工作,把担架和消炎药品等准备妥当。当天上午贺甲战斗打响时,我们的战地通讯员就及时把战况传递给了村里的党组织。大吕村离贺甲战场只有三里多路,很多群众都能站在村前听到密集的枪炮声,当战地通讯员第二次将贺甲战斗尚未结束的消息传来时,已是傍晚时分。村地下党组织早已安排张荣刊、张生财、张云龙、张多毛等年轻人立即开展工作,他们顾不上吃晚饭,冒着狂风暴雨,不怕流血牺牲,扛着担架,及时奔赴战场。因为贺甲村小,又是主战场,白天难以抢救受伤战士。现在骤降大雨,日军伤亡惨重,逐次退缩到贺甲祠堂内,天助我方,正是抢救新四军伤员的极好机会。于是地下党组织就与王必成团长联系,征得他的同意后,决定将受伤的战士运往大吕村。因为大吕是个大村,有600多户人家,公房也多(公房指2个祠堂2个酒坊),可将村中的公用房作为伤员的临时安置点。当时地下党组织了100多名村民到贺甲战场上四处寻找受伤将士,由三个人负责一副担架,一找到伤员就抬着走。这时天慢慢黑下来,村民们抬着伤员行走在田间泥泞的小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拼命奔跑,有的群众把脚扭伤了,仍然坚持一瘸一拐地抬着伤员行走,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将伤员运回村子及时抢救,以减少他们的痛苦和伤亡。那天夜里村民们共抢救新四军伤员50多人,每间公用房都安排十余位伤员。一些老人妇女也从家中将准备好的饭菜及开水送到伤员的身边,有的为伤兵员清洗包扎伤口,有的为伤员喂饭喂水。村前酒坊里有一位重伤员,因伤口疼痛整夜都在嚎叫,十几个村民耐心服侍,还轻轻抚摸伤口旁边的肌肉,以减轻疼痛感。天亮以后,一些重伤员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被及时护送到茅山新四军驻地卫生队进行治疗。在大吕村的50多名伤病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后,大部分恢复健康,重返抗日战场。但还有三名二十多岁的重伤员没有抢救过来,壮烈牺牲在大吕村。村民们十分悲痛,含着眼泪将这三名牺牲的战士安葬在村前面的葫芦塘土墩上,直至贺甲村建造烈士陵园时,才将这三位烈士迁至贺甲烈士陵园。在贺甲战斗抢救护送伤员时,大吕村中有很多热血青年看到日寇的侵略暴行很是愤慨,他们纷纷参加抗日队伍。该村共有22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以实际行动打击日寇,报效国家。其中张梅坤、张有兴、范大有、张国夫、耿小连、张和云6名战士在抗战中牺牲。解放后党和政府发给他们家中的《烈士证书》,不仅是他们一家人的光荣,更是昭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