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竞争,还是应谦让

核心提示: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南门幼儿园 秦军平

案例:

宝宝和贝贝是大班的小朋友,平时比较友好,经常喜欢在一起玩跳绳,也算得上班里一对跳得最好的朋友了。幼儿园正好举行跳绳比赛,老师为了公平,让宝宝和贝贝相互比赛,胜出的一位参赛,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老师左右为难,最后老师说:“你们俩人能不能互相谦让一下呢?”这时宝宝和贝贝互相对望了一下后,宝宝很不情愿地说:“那让给贝贝去吧。”老师表扬了宝宝,但宝宝回到座位上还是大哭了一场。这件事家长知道后,引起了“孩子该不该谦让”的争论,爷爷奶奶说:“让就让让吧,孩子懂得谦让也是一件好事,反正以后还有机会”。而孩子的爸爸妈妈却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励,什么都要靠自己拼出来的。何况这是培养孩子公平竞争的最佳机会,为什么一定要谦让呢?”

分析和反思: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著名学者梁实秋曾经就这样说过:“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确实,教育孩子一味地谦让,实际上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一种“压服”,当我们要求孩子谦让的时候往往会加上诸如“你是个大孩子了”“你是个好孩子”等等诸多的前提,让孩子最终屈服并做出谦让的行动,孩子们在这种教育引导下的谦让更多的时候其实是违心之举。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未来社会的立足之本,所以也有人认为:“在有的游戏里面需要竞争,竞争是无情的,是不同情弱者的。在有的生活范围里面是必须要讲究谦让的。”譬如吃个苹果、吃个芒果、乘车坐个座位等等,看似谦让一下就解决了问题,但如果设计一下,让孩子们通过公平的竞争来“决一胜负”、获取成果,似乎更加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进取的热情,让原来的谦让变成一种对成功者的奖励,不一定就是一件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坏事。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笔者认为竞争还是谦让,关键要处理好这样两个问题:

1、竞争必须是公平的。譬如乘坐公交车,教育孩子为老年人让座是应该的,但同样是孩子,在座位不够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竞争的方法解决座位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当然,这并就是说让孩子们争先恐后直接去抢座位。

2、无论是谦让还是竞争,都并不是浅层次上面的品德的问题,而要内化为教师和家长观念上根本转变。谦让和竞争并不是绝对的对立面,教师和家长不能一谈到谦让就一味地讲谦让,一讲到竞争就一味地强调竞争。而传统观念上一些强调谦让的东西,倒似乎更多地应该转变为竞争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早地树立公平的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这并不妨碍把谦让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教育。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