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农商银行:深化“三农”服务 打造多元平台

核心提示: 今年,丹阳农商银行立足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努力为我市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 嘉瑛 通讯员 陈志远

作为丹阳人自己的银行,在去年稳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丹阳农商银行立足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努力为我市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服务民生金融的水平。

2017年,经济金融形势发生新变化,货币政策稳健趋紧,监管政策逐步趋严。面对复杂形势,该行立足服务“三农”和小微,回归本源。当年,该行存贷款市场份额继续居丹阳金融机构之首。截至2017年末,丹阳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47.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3.22亿元,各项存款日均余额242.30亿元,各项贷款日均176.29亿元。

着眼于“三农”资金需求,去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64.52亿元。为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担保难”问题,该行创新“亲情贷”、“税贷通”,去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6.2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6644户,申贷获得率96.16%。通过“金秋暖企惠民”走访活动,该行以银企座谈形式深入每个镇区,并通过12场座谈会、1200份需求问卷表,了解到301户企业,7.62亿元的贷款需求,全年共发放“阳光绿能贷”300笔、1926万元。

2018年,我市经济、金融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尤其是各项改革的推进对于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丹阳农商银行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供给侧改革和民生需求为重点,着力提升各项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据丹阳农商银行行长戴新铭介绍,今年,该行将着力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传统+移动”综合平台,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体验。

当前,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该行把服务“三农”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打响阳光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三个品牌,做实做透“三农”金融服务。

据悉,该行今年将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积极支持优质粮油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顺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持续加强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强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互联网+”,推动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紧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服务消费规模提升机遇,继续加大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围绕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今年该行将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我市制造业支持力度,尤其是大力支持先进、新兴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以小微信贷的有序投放助力我市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继续抓好小微企业转续贷,着力研究学习兄弟行小微贷标准化模式,并做好试点;深化银政企信息互联互动机制,探索破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信息孤岛问题,最晚于3月底前完成去年银政企座谈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发放;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企业和项目,严把新增贷款环保标准关,坚决退出环保排放不达标、严重污染环境且整改无望的落后企业;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结合市民日益增长的金融生活需求,今年,该行将紧贴客户需求,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传统+移动”综合平台。

首先突出产品创新,推进社保IC卡应用系统拓展,今年通过添加10项附属功能,提高银行卡的核心竞争力;推广二维码收单,实现线上线下支付业务融合;优化“益农存”,调低起存限额。其次突出模式创新,着力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加强设施落后网点智能化改造,在城区网点尝试推行“客户自助+协助服务”的智能化服务模式,为市民节约时间成本;开展客户贡献度分层服务系统建设,完成客户存款积分兑换系统开发;再次突出渠道创新,向纵深推广移动金融服务模式,逐步将各类金融生活场景应用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优化自助贷业务,新增代收书学费功能,进一步提升市民使用的便捷度,让他们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