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引领全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核心提示: 与志南家庭农场一样,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和导墅镇丹美家庭农场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龚佩玉 通讯员 季梦琦

“我基地产的‘延林’牌大米去年已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并在近日举行的首届‘镇江好大米’评比中荣获金奖。同样种粮,我种植的120余亩特色稻米亩均效益要比其他农户高出40%,且销路不愁,10斤真空包装的礼品绿色大米,最高卖到每斤15元!”昨天,刚从南京销售完大米归来的志南家庭负责人一脸兴奋。

与志南家庭农场一样,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和导墅镇丹美家庭农场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女农场主姜爱芬通过开设稻米销售直营店走自产自销之路,让她的无公害稻米在本地赢得了良好口碑,并打入常州等地市场。丹美家庭农场去年实施110亩稻田综合种养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稻田养虾、虾养稻的良性循环之路,尝到增收甜头的农场主贺一兵告诉记者:“稻田养虾最大的好处是龙虾生长过程中,水稻不使用化肥、农药,真正产出优质无公害的龙虾和稻米。虽然是第一年实行稻田综合种养,扣除各项综合成本,稻虾种养的亩均净利润可突破2000元。”

以上3个家庭农场发展的喜人变化,是我市现代农业的一个掠影。市农委主任荆健康说,2017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驱动,以技术服务为依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农”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丹阳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如何提升粮食生产综合保障能力,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以提高耕地、种植、植保、收割、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围绕农机技术装备和作业水平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2.2%,12个镇(区、街道)已全部达到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标准。

农业要提质增效,必须坚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一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000亩。深入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争创全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整建制推进县。稳定水稻生产布局,建设了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基地,打造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迅速,为今后“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形式的稻渔增收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深化我市畜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蔬菜园艺分类指导,提升园艺产业市场竞争力,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785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455亩。进一步优化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以“小精高”等模式为主推进池塘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新建高效设施渔业面积3000余亩。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结合农业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要求,在全市近168个涉农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50家益农信息社示范站和118家标准站已在去年10月底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我市持续开展园艺标准园、畜牧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建设,稳步推进“三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三品”农产品达10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5个。同时,全市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也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目标。

农业向绿色转型,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了农业园区和产业化经营。一年来,我市围绕粮油加工、蔬果、茶果、苗木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8大园区,司徒现代农业园区获得省级示范园区称号。8个重点建设农业园区新增面积0.19万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实现园区农业产值115.4亿元。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带动农户数增幅6.2%。三资投农项目110个,总投资额10.4亿元,其中500万以上规模项目67个,新增三资投农项目31个,全市“三资”开发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7674.2万美元,其中出口约6850.3万美元。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