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助力丹阳市跑出发展“加速度”

举办“大院大所丹阳行”、“千人计划”专家丹阳峰会,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9人,入选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24人

核心提示: 点击201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图谱,人才工作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情景:实施“丹凤朝阳”人才计划,引进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9人,入选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24人,新增专利授权3195件、发明专利授权43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84件。

本报记者 尹媛 丽娜

人才蔚则事业兴。点击2017年丹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图谱,人才工作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情景:实施“丹凤朝阳”人才计划,引进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9人,入选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24人,新增专利授权3195件、发明专利授权43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84件。

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此,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我市上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之路,使得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齐梁故里迸发出无穷活力,助力我市跑出发展“加速度”。

奏响重才“大合唱”。2017年7月7日,我市以“创新引领、智创未来”为主题,举办了大院大所丹阳行暨新材料专题产学研合作成果推介洽谈会。从如何进一步精进技术、攻克光谱难关,到军民融合怎么干,怎样才能实现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当天,来自国际国内的100多名高层次专家、50家国内外材料领域大院大所,全市近150家新材料及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其中12个合作项目在洽谈会上进行了集中签约。

这是我市柔性引才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人才工作统筹发力结出的硕果。无独有偶,同年12月2日,我市又举办以“引领创新智汇丹阳”为主题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技术丹阳峰会,为我市100多家相关企业搭建和35名“千人计划”专家和教授学者的对接平台,推动众多人才与丹阳企业家交流合作,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工材委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政府、鱼跃集团签订江苏医疗器械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协议,10余家企业和专家达成合作意向,其中5名“千人计划”专家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边是打造更具影响的引才品牌,另一边则是建立更加畅通的引才渠道。过去一年,我市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人才发展中的关键症结,从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发动人才申报上级人才计划、开展人才招引系列活动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引才引智“全局一盘棋”。具体表现在:通过制定《2017年镇(区、街道)人才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人才工作纳入“五位一体”考核内容,专题研究部署了省“双创”、镇江“金山英才”计划申报工作,经宣传发动,2017年的申报热情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9名人才入选省“双创计划”,24人入选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共争取上级资金1850万元;推荐38人申报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全部入选,占镇江入选总数的1/3,涵盖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养殖种植、现代实用技术等多个领域,相关做法还在全省会议上作书面交流。同时,我市还积极“走出去”引才,先后赴湖南、贵州、江西、吉林、辽宁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举办“创客巅峰会”青年创业大赛,吸引60名选手参赛,13人被评为“创业先锋”。

构筑高端人才“强磁场”,眼光既要向外,更要向内。2017年,我市出台《“丹凤朝阳”人才项目绩效评估暂行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聘请外部机构建立评价模型,提高评估专业性,把焦点放在人才项目资金运行的客观数据与结果上,尽量减少外在干扰因素,独立出具报告,加强人才项目跟踪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2008年以来引进培育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和第三方评估工作,人才项目累计形成知识产权1647件、新产品593个,纳税7.8亿元。

此外,我市还格外注重用环境打动人才,用服务温暖人才。过去一年,我市通过召开“创新人才中秋座谈会”,市委主要领导和众多人才代表、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对优秀人才、企业家表示了关心和重视;举办镇江“资智直通车”人才金融对接丹阳行活动,组织16家金融机构与41家企业开展对接,镇江国控、领军人才基金与飓风股份签订4000万元投资合作协议,4家人才企业挂牌上市或被上市企业并购;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研究生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镇江市首家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丹凤朝阳人才卡”工程,出台10项优惠政策和9项生活服务配套制度,组织20余名“创二代”企业家赴德法参加专题研修,不断优化人才服务“软环境”。

回望2017年,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我市以全新视野汇聚多方人才的脚印异常清晰:精细服务、软硬结合,人才发展质态得到新提升,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开放发展的齐梁故里正朝着高精尖人才“高地”、各类人才汇聚“宝地”昂首迈进。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