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个帮扶项目落地51个村脱贫

核心提示: 2018年,咱们张寺村脱贫没问题!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龚佩玉

图为张寺村村干部在采摘草莓出售。

记者 萧也平 摄

“今天我们村成熟的草莓又顺利卖出去了,每次都是供不应求,改造好的厂房也顺利出租了,照着这样的势头,2018年,咱们张寺村脱贫没问题!”近日,走进司徒镇张寺村新建的连栋高架草莓大棚里,棚内温暖如春,一排排鲜红的草莓在簇簇绿叶间十分诱人。该村党委书记薛晓明望着眼前的喜人景象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道。

 

是什么让张寺村“当家人”如此有自信呢?薛晓明告诉记者,2017年,张寺村充分利用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并自筹部分资金,建起了20多亩现代农业大棚,发展休闲农业,主要种植大棚小番茄和大棚草莓。“由于缺少经验,加上月初的那场大雪对小番茄植株造成冻害,我们8亩地只产了几千斤小番茄,收入7~8万元。这个月,我们的大棚草莓开始上市销售了,每天可以采摘成熟果实100斤左右,我们的草莓绿色无公害,口感也好,每斤售价50元,很受欢迎。”薛晓明说,按照专家的估计,他们种植的大棚小番茄最多每亩能产1.5万斤,草莓每亩能产4000~5000斤,收益十分可观。“除了大棚种植,2017年下半年,我们还利用扶贫资金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今年年初已经成功租给企业做仓储物流使用了,每年租金是22万元。”薛晓明说,今年,加上仓储用房出租和大棚种植收益,张寺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过80万元。

张寺村的发展经历在我市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市确立了“加大投入、项目支撑、多元增收、重在实效”的帮扶思路,坚持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富民强村产业支撑。对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的村,结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品种改良等项目适当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具备旅游资源或者靠近旅游景区的村,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如依托贺甲红色文化、季子文化、九里自然风光等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对地处城郊或者基础较好的村,通过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重点帮扶项目为载体,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截至目前,共落实帮扶项目96个,预计可增收1309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1个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达标率66.2%;2110户(3675人)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达标率65.1%。

扶贫开发涉及广、投入大、周期长,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把握方向的根本保障。“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活动伊始,我市便进一步细化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的“路线图”,并形成了书记市长齐挂帅、班子成员定镇村、党委政府共同抓的格局,采取“一位市领导挂帅、一个部门结对、一位干部驻村、一个项目落户”的形式,实现所有经济薄弱村合力帮扶全覆盖,并将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纳入镇区年度考核,落实责任制,将帮扶成效纳入挂钩单位目标考核,确保不脱贫不脱钩。

“真扶贫”是“扶真贫”的基础。2017年,我市对所有建档立卡户明确了相关责任人,真正建立起对贫困户“一对一”的帮扶责任机制,并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人及第一书记职责,以“阳光扶贫”手机APP工作平台为载体,推动帮扶责任人及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引导低收入农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在扶贫方式上,我们采取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通过项目岗位、政策帮扶等措施增强低收入户的创业能力,全市共落实帮扶项目247个,落实社会救助3493户,救助资金400多万元,在57个经济薄弱村建立了爱心基金。”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我市坚持“一户一策、因人制宜”,通过落实项目发展一批、就业扶持转移一批、政策提标兜底一批、慈善慰问救助一批,低收入户普遍形成了长效化、制度化的增收脱贫机制,农民增收基础不断夯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2017年,我市还进一步强化了扶贫、民政、残联、卫计等部门的数据互通和对接,并对全市建档立卡对象的信息进行了比对和核查,防止扶贫对象虚报、漏报、错报,做到扶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8年,我市扶贫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完善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分类系统性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金融保险等共同参与救助的工作格局;统筹落实扶贫政策,确保政策效益的最大化;持续监督压实责任;整合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促进普惠金融覆盖经济薄弱村的低收入农户,增加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低收入户发展生产和创业就业,让更多人得益受惠。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