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多天到24个工作日,跑出审批“加速度”

行政审批全力打造“3538”丹阳效率

核心提示: “太快了!没想到24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所有环节的审批。”从项目备案到领取施工许可证,江苏双一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项目申报负责人唐先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丹阳效率”。

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胡亮何 如冰

“太快了!没想到24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所有环节的审批。”从项目备案到领取施工许可证,江苏双一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项目申报负责人唐先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丹阳效率”。

这样的审批,若放在以前可能要很久。前几年,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完成各项中介环节和行政审核,时间长的甚至要一年多。

从一年多到24个工作日,我市究竟是如何跑出这样的审批“加速度”?记者在市政务办找到了答案。据介绍,原来的施工许可,企业提供的各类申请材料多达百余件,而双一机电制造新厂房建设项目,企业办理完全部手续,所需提供的申请材料只要22件,其中不见面审批环节达15项,政务办还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并主动承担相关牵头协调工作。

数字的变化,实则折射的是我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大手笔。而寻根溯源,这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去年,国家提出推进“放管服”改革,江苏就此制定“3550”目标:“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50个工作日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而始终甘当率先实践者的我市自加压力。“在全省‘3550’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38个工作日取得备案类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的‘3538’改革目标。”市政务办主任介绍,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仅靠对原先行政审批流程小打小闹的“微调”,根本没法实现。

随之,一场全力打造“3538”丹阳效率的改革大刀阔斧地拉开大幕。一年来,我市通过搭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平台,整合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环保等多个审批部门,构建从业务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全链条的帮办代办服务,实现数据共享、限时办结,充分利用时间差,大大节约了时间,实现了政企双赢。从记者看到的部分“三证”办理案例来看,目前,我市企业开办从名称核准到申领税票1个工作日就能完成,申领不动产登记证和银行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35个工作日,甚至30个工作日以内,创造了我市“1230”的丹阳速度。

除了流程再造的进一步优化,我市“不见面”审批在2017年也得到了强势推进。2017年6月,我市“e办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顺利对接省政务服务平台,同时,“不见面”审批实施方案和第一批清单对外公布,第二批“不见面”清单也在梳理中。截至2017年10月下旬,我市在江苏政务服务网上“不见面”清单数为1063个,目前全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已有89.7%能够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

此外,今年8月,全国第一份施工许可电子证书在丹阳政务办发放。该施工许可证是在全省率先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并联审批和电子证书发放之后的第一份证书,也是全国第一份施工许可电子证书。目前,施工许可审批环节优化为6个,实现并联审批4项,全程缩减申报材料35项,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办事流程,更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3550”工程,迈出的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步。

简政放权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活力和创业创新动力的“加法”。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85244户,其中企业25909户、个体工商户58094户、合作社1241户。2017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409户,其中新增各类企业4318户,新增注册资本2011816万元。

“‘3550’是最大限度的‘放’,但放出去之后,还得更有效地管起来。”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进一步完善优化办事结果快递送达和办理材料上门揽收服务,尽快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不见面”或“见一次面”,真正做到“不进一扇门、不找任何人、能办所有事”,把我市打造成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投资沃土。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