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核心提示: 每当我打开抽屉看到父亲遗像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父亲在世时的一幕幕往事……

■束本锡

每当我打开抽屉看到父亲遗像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父亲在世时的一幕幕往事……

在那风雨飘摇的旧社会,广大老百姓挣扎在生命线上,过着水深火热的贫困生活。我家也不例外,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底子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母亲除了整年耕种几亩贫瘠的土地,收获低产的粮食外,还干起了代为别人家面店加工面粉的“苦差事”。

父亲和母亲每天早上鸡鸣头遍就起身,先喂饱自家的牛后,再牵牛去磨房里拉着石磨磨面粉。待面粉磨好后,天才蒙蒙亮。父母亲草草地吃完早饭,就将好几袋沉甸甸的面粉装上了独轮车,然后,他俩一推一拉地将沉重的面粉运到离家十里外的前艾镇某面店老板家。就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他们都始终坚持完成送面粉的“苦差事”。

听父亲说,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和母亲往前艾镇送一车面粉,推到半路上时,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暴雨像珠子般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为了不让面粉淋湿,父亲敏捷地将一块备用塑料布盖在车上的面粉袋上,但大雨越下越大,父亲怕面粉被雨渗湿,又将自己穿的雨衣加盖在面粉袋上,这样才保住了面粉免遭雨淋。而父亲却被大雨浇成了“落汤鸡”。待大雨停后,他们又艰难地一推一拉地将满车面粉向前挪动,一步一滑,父母亲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车面粉送到了前艾镇的某面店。回家后,父亲因突遭雨浸,大病了一场,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所有的家产,我们才将父亲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这样的“苦差事”,父母亲整整坚持了三年。

解放后,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一大家子人,除了和母亲一起终年辛勤劳动外,生活还十分节俭。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前夕,父亲总要将大哥从上海寄回的数条高档香烟转卖给别人,自己买低廉的散烟抽,由此赚得的钱款给我们数兄弟交书学费;数九隆冬,父母亲的床上依然盖着薄薄的旧棉被,父亲忍痛将自家自留地种植的棉花拿到市场去出售。尤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我至今还历历在目:有一年冬天,家里已经几天揭不开锅了,为了交生产队的“超支款”,从队里称回粮食给一家人充饥,父亲含泪将他和母亲睡过大半辈子的旧大床卖给了别人家,卖得了90元,这些钱除了重新购买了一张小竹床外,其余全部交了生产队的“超支款”,才使我们一家人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在父亲这座大山的庇护下,加上母亲生活上的悉心照顾,我们兄弟姐妹七人都渐渐地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如今,“儿欲孝而亲不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