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到底藏什么?

核心提示: 时值四九,20日已是大寒,以待来春。

timg

时值四九,20日已是大寒,以待来春。冬季人的养生着眼于“藏”,即天人合一。冬天不“养藏”,对身体健康不利。那么,冬藏到底藏什么、怎样藏? 

藏身体,保温暖

“三九、四九,关门缩手。”冬季衣着过少、过薄或室温过低,容易消耗阳气,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中医认为,冬天应祛寒保暖,护藏阳气,尤其要护好以下5个关键部位:

1.脚。脚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患上感冒等多种疾病。五脏六腑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尤其是脚腕以下部分,刺激或锻炼这里,能通过经络给全身器官带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经脉。

2.颈。围一条适合的围巾,即可避免着凉。

3.膝。要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膝关节温度,不轻易露出膝关节。

4.肩膀。冬天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远离露肩装,睡觉时也不要露出肩膀。

5.腹部。日常最好穿个护肚子的小背心,远离露脐装,且无论室内温度多高,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否则易受凉,轻则腹泻腹痛,重则引起肠炎。

藏肝肾,护阳气

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冬天养好肾,春天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才有生发之力。藏肝肾,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早睡晚起,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少喝酒。过度饮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为酒气容易酿生阳热之邪,使腠理疏松,更易感染风邪;二是因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体气机逆乱,影响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风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两为限,但也要因人而异。

3.适度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气温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适度运动,生发自身阳气,同样可以暖身抗寒,是“主动避寒”。

藏能量,打基底

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冬季补一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并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较清淡温和且能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补应该因人、因地而异,吃什么、做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养生原理。总的来讲,健康人食补应注意均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脂肪的食物为佳,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浆、龙眼、大枣等,还应多喝热汤,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祛寒保暖。已经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则应辨证食补。

藏情绪,调情志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潜藏,“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同时,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长期情志不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疾病。

调理情致,改善情绪,第一要抑目静耳。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说,乱看乱听会使耳目过度使用,耗伤神气。目清耳静,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

第二精神内守。要有意识地锻炼、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使它能与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内心安定,精神守持于内,外邪就没有侵入的契机,病痛自然不会找来。

吕沛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