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技艺 酿纯正米酒

核心提示: 在南门大街上,有这么一间酒铺,门面虽不大,里里外外却摆着十多口大缸,一走进去,一股香醇的酒香扑面而来,店里卖的都是传统制作的正宗里庄米酒,经营这家店的正是王孝凤。

本报记者 萧也平 龚佩玉

在南门大街上,有这么一间酒铺,门面虽不大,里里外外却摆着十多口大缸,一走进去,一股香醇的酒香扑面而来,店里卖的都是传统制作的正宗里庄米酒,经营这家店的正是王孝凤。

记者来到店里时,王孝凤刚忙完活,“店里就我一个人,早上给华南的两家饭馆各送了50斤米酒,不仅要做事情,还要招呼客人。”今年61岁的王孝凤是导墅镇里庄人,她说,米酒是里庄的特色产品,虽然在里庄时她没有酿过酒,但基本步骤都知道,并且当时她在里庄酒厂附近开了一家杂货店,一有空就去酒厂帮忙,打下手。2005年,王孝凤的丈夫因病去世,她来到丹阳城里和儿子一起生活。

“周围邻居一听我是里庄来的,经常要我帮忙带米酒。”王孝凤告诉记者,邻居们的托求让她萌生了在城区酿酒、开店的想法。2005年,王孝凤在东风村租了一间私房,购买了十只大缸、数千斤大米、蒸汽桶等做酒的原料和工具,并请来了里庄酒厂的酿酒师傅,开始自己酿制里庄米酒。“虽然我们里庄人基本都知道怎么酿酒,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少诀窍的,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就请了师傅来帮忙。第一次做酒,我一共用了1500斤大米,酿了8大缸,500多斤酒。”对于第一次酿酒的经历,王孝凤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没有门店,王孝凤的酒大多通过熟人销售。她笑着说,当时很多人都建议她租一个“门面”,以便打开销路。经过考察,王孝凤最终决定在南门大街租了房子,开始酿造、经营里庄米酒。

王孝凤的店面并不大,装饰也十分简单,房子的前半间作为门面,后半间放置发酵缸和器具。“要做酒,首先要蒸饭,然后拌好酒药进行发酵,一个月后发酵好了再蒸酒。”王孝凤告诉记者,传统工艺做酒看似步骤简单,但里面的门道不少,要想做好酒,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还需要很好的悟性。“我当时看着师傅酿了一次酒,自己就会了。现在每一百斤米,我可以酿出85斤米酒,酒缸一打开,我靠鼻子闻,就能知道它大概多少度。”王孝凤说,由于她酿酒技术不错,这些年来,也有不少人前来向她学习,“前几年有个扬州的大学生来跟我学,他脑子活,悟性好,没多久就学会了,现在在扬州专门做米酒生意,做得很兴旺。”王孝凤说,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在店门口生炉子蒸酒。每当她把设备摆出来,总会吸引不少人围观。

采访时,王孝凤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还关注着门口来往的行人,一看到有人走近店铺她便立马过去招呼。“我是她家的老主顾了,酒质量好,价钱也公道。”正聊着,家住附近的顾阿姨前来买酒,见记者采访,不住地夸赞。在近1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据记者统计,共有6位顾客前来买酒,有买半斤,也有一次买十多斤的。“我这里各种价位的酒都有,全都是传统技艺酿造的。”王孝凤说,要想东西卖得好,首先得有品质,要货真价实。“我去年酿酒就用了近4000斤大米,哪怕少赚一点,也不能牺牲品质。只有你有质量了,大家才愿意来找你买。”由于王孝凤的酒品质好、味道纯正,慢慢打出了名气,有些居住在北门、西门、大泊等地的客人也常找过来。

王孝凤说,做酒辛苦,做好酒更难,“这酒我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我希望咱们的里庄米酒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把咱们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大家都能尝到正宗的里庄米酒。”

倒进发酵好的原料,准备蒸酒啦!

王孝凤正和儿子在蒸米饭。

王孝凤正在查看发酵情况。

生好火,准备工作做起来。

架好设备,准备蒸酒。

密闭好容器,减少米酒蒸发。

王孝凤将酒糟装进桶里。

一坛坛米酒酿好了,静等顾客来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