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丹阳水晶山

■ 李俊美

在一个日光融融的深秋下午,我驱车来到水晶山。

水晶山属于丹阳的最高峰了,高约166米,在埤城境内,通港路侧。因它是家乡的山,距离市区二十分钟的车程,来去方便,爬过好几次,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也对它生出了特别的情愫。

水晶山地处丹阳东北边,是宁镇丘陵的余脉,和建山、胡桥丘陵一脉相连,构成了丹阳独特的山岗、平原和洼地相间的地貌,也成为丹阳的天然屏障、自然美景胜地。

以前丹阳的这片山区还是山清水秀,绵延不断。山下散落着十几个村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纯朴自然。前几年由于砍山采石,建山那边的山已经被毁一半,水晶山这片区域保存较好。自从这里被开发成丹阳体育公园后,名气越来越大,来爬山休闲的人也越来越多。周边有天地石刻园、民俗文化馆、白龙寺等,它也因此沾上了点文气。

水晶山周围群山相连。主山有石阶和塑胶步行道,稍陡峭,爬到山顶足有千个台阶,一路要休息好几回,对于不常锻炼的我到达山顶也是气喘吁吁了。这里确实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路两旁既有密密的树林,也有低矮的灌木。加之秋高气爽,可以一边锻炼一边欣赏美景。山上的树叶都已变黄变红,老藤枝蔓缠绕在大树的根部。山中细竹很多,我曾经折过一支,带回家养在玻璃瓶里,甚是清雅。

沿路有手牵手结伴的老人,也有蹦跳的小学生,有年轻的情侣,也有一对对夫妻,走走停停,拍个照,留个影,一下午的时光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度过。

山顶之上竖起了一座大理石门牌,上书“得大自在”,仰望之,在蓝天白云下气势巍峨。又建起了一个石亭子,供游人休憩。

我站在山顶,山风吹来,微汗的身体顿感清凉。在这里,养育我的丹阳大地尽收眼底。相当年南朝齐梁二帝在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留下多少陵墓石刻;孙权、周瑜在这里练兵、扎营,威风八面。如今只见青山悠悠,绿水点点。历史的光环淹没在无情的岁月里,但勤劳的丹阳人,已用先人的智慧和传承下来的精神,建起了一个夺目的新丹阳。

山脚下几个乡村,掩映在绿树间。望东南面,一座座浑圆的小山头静静匍匐着,里一层,外一层,似水的波纹,如画般的氤氲清丽,杭州城外的山峰不也是如此吗?

人常需要登高望远,才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山下和山上看世界的视角是不同的。当站在山顶,看茫茫大地,忽然就心地阔朗,世间的名利欲望纷争统统离自己远去,身边的忧愁烦恼皆抛之脑后。人在天地之间,何其渺小,争什么?忧什么?就是和山中的这些老树相比,人的生命也要脆弱得多,短暂得多,甚至留不下一点踪迹。想想,作为一个人来这人间走一遭,总该留下点什么的吧,又应该留下点什么呢?

我曾对一位友人说过,自己从小就对大山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在山中居住一段时间。友人说,只要有这种想法,总是可以实现的。

这连绵的群山是我少年时追寻和渴望的梦境,是我的诗和远方,我想接近它却怎么也够不到。它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隐约可现。等了几十年,皱纹已爬上额头,如今带着满面的风尘,我终于投入了它的怀抱,听到了它的心跳,看到了它清秀美丽的身姿。我已满足,我已陶醉。只是希望这青山绿水能代代长存下去,别再被人为破坏。

秋天的山真美,黄的叶,红的树,层层叠叠,颜色尽染。我看到对面山脚下有两汪绿水,两山之间是一片广阔的草地,草地间有几条树枝状分岔的小路,遂沿着下山的路往那里走去。没想到山脚下的景色令人惊讶,可以说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茅草地,几个和茅草差不多高的孩子在草丛里奔跑着。吉普车一直开到了草地的中心地带,下来几个青年男女。一群山羊在埋头吃草,不远处站着拿鞭子的牧羊人。这一切不由让人联想起电影中非洲大草原,只是没有狮子和老虎。

这地上的泥土不同于山上的黄色,呈青灰色的沙状,不粘合,像水泥,怪不得这里没有农作物。听说这里是谏壁电厂的存灰处。

我沿着小路往那湖边走去。看到有人在离湖边不远处,架起柴火烧烤,有的则自带了烧烤炉子,地上用塑料薄膜铺满了吃的东西。在这里烧烤是有一份野趣,只是要悠着点,周围都是树木和草地,万一着火可不是玩的。

到了湖边一看,呵!好清澈的一片小湖,夹在两山之间,蓝蓝的水,湖里倒影着山中树木,湖边的芦苇丛里野鸭在嬉水,芦苇花一片片白花花开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现出一种特别的美。

我沿着湖边走,这里少有人来,并没有一条可以好好走的路。幽静,有原生态的野趣,人如在画中走,有身处世外之感。

这片湖是水晶山的点睛之笔,因有了这湖,它在游人心中更加生动美丽起来。从山顶往下看,紧紧相连的两潭湖水就像镶嵌在山间的两颗蓝宝石。

披着夕阳的余晖,我踏上了归程。傍晚时分的水晶山安静了许多,它目送着一个个游人离去,重归寂静。

家乡的山就是这样亲切,可以天际鱼白而来,也可薄暮时分而去,想来就来,想去就去,不必舟马劳顿。

家乡有一座这样的山真好。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