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本丹剧 看一段梨园传奇

核心提示: 丹剧是我市地方剧种,也属全国稀有剧种,多年前就被列入江苏省和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市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

“风萧萧,夜沉沉,月暗星昏。荒草荆棘路难行,一路行来一路恨,势利兄嫂心太狠……”10月19日晚上七点,文化城百姓剧场内座无虚席,大型古装丹剧《风雪寒梅李三娘》准时开演,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唱腔,赢得现场观众掌声阵阵。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们时而屏息静气,紧张地关注着剧中人物命运,看到李三娘磨坊产子却被兄嫂偷抛入鱼塘,观众们愤愤不平;当见到三娘一家终于团圆,观众都留下了眼泪,掌声不断。“原本我听说,今天上台的都是新演员,毕业进团才一两年的时间,我还担心呢,他们能唱好吗?这一场戏听下来,我就想给他们点赞,唱得真不错!”家住太阳城小区的李洋奶奶是一名戏曲爱好者,散场后,她对今天的表演赞不绝口。表演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女主角李三娘的扮演者之一,今年22岁的胡晨。她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丹剧班,刚进丹剧团两年不到,“今天是我们这些青年演员排演的青春丹剧《风雪寒梅李三娘》的首演,还是蛮紧张的,能够顺利演下来也很开心,以后我们也会继续努力。”

其实在采访前,记者心中有很多疑虑,丹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除了一些爷爷奶奶辈的还有人看吗?丹剧演员们能演出那种韵味吗?但来到现场,这些疑虑渐渐被打消。晚上六点,距离开演还有1个小时,不少戏迷就早早等在剧场门口,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伴,讨论讨论戏曲,聊一聊自己的看法,说着说着,有些老人还唱了起来。观众中有结伴而来的老年戏迷,也有不少中青年观众,今年34岁的刘文洋就和同事一起前来看戏,“以前只听过丹剧和‘天下第一团’的名头,还没有现场感受过,这次有机会,当然要来现场看一看,感受一下。”演出时,剧场内座无虚设,还有加座、站票;台上唱,台下和,演员与观众一起入戏,情节拐点与高潮处,观众掌声不断。

丹剧是我市地方剧种,也属全国稀有剧种,多年前就被列入江苏省和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市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丹剧的前身是‘啷当’,‘啷当’简单来说就是说书的,是一种盲人说唱艺术。”丹剧团副团长邹建生告诉记者,丹阳“啷当”始兴于清代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丹阳城乡茶馆、庙会、庭院、晒场等场所说唱“啷当”已渐渐成为民间风气,丹剧就是在“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发展为戏曲的。1959年,丹阳县啷当文工团成立,第二年改名为丹阳县丹剧团。“我们的丹剧可以说是结合了扬州评话和苏州评弹的特点,既说又唱。”邹建生说,丹剧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其曲调朴实优美,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黄梅戏的华丽之韵,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还有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受到广泛好评。1992年,为了弘扬和传承全国稀有剧种,文化部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当时江苏省去了两个剧种,一个是苏州的苏剧,一个就是我们丹阳的丹剧,凡是参加那次汇演的剧团都被任命为‘天下第一团’。”

说起丹剧的发展现状,作为丹剧的第三代演员、有着42年丹剧从业经历的邹建生很是感慨:“丹剧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当年参加天下第一团展演的剧种有432个,现在还剩下356个。一些剧种为什么会消亡,因为它们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多年来,丹剧团基于我市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挖掘整理,自创自编自演数十部丹剧作品,有名的就有《砻糠记》、《三夫人》、《他乡遗恨》、《野塘婚礼》、《大哥你好》、《称婆婆》等,一些还在各级戏剧大赛中获过奖。现如今,丹剧团有演员30余人,乐队十余人。每年丹剧表演在160场以上,很受市场欢迎。“今天登台表演的是我们丹剧的第五代年轻演员,丹剧还是要靠他们传承下去。”丹剧团副团长邹建生如是说。

(夏杏华 萧也平 毛梦琪 龚佩玉 文/摄)

邹建生正指导演员们排练

青年演员胡晨正在对镜化妆

表演结束,演员们登台谢幕

丹剧《风雪寒梅李三娘》表演剧照

丹剧《风雪寒梅李三娘》中的女主角“李三娘”

开演前,观众们早早到来,等待进场

丹剧《五女拜寿》表演剧照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