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身边,家里才温馨——外来务工人员侍荣刚一家成了“零拒绝、全接纳”教育政策的受益者

我家这五年(8)

核心提示: “走,上学去!”初秋清晨,在丹北镇张家沙村,刚上小学6年级的侍青青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约上同班同学一起步行去后巷实验学校上课。

2

“走,上学去!”初秋清晨,在丹北镇张家沙村,刚上小学6年级的侍青青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约上同班同学一起步行去后巷实验学校上课。四年前,远在宿迁老家的侍青青结束了与父母300多公里的“亲情距离”,来到他们身边生活。而这,完全得益于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上学的教育政策。“现在女儿跟我们一起生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侍青青的爸爸侍荣刚感慨道。

侍荣刚一家是宿迁市沭阳县人。2003年,侍荣刚来到丹阳丹北镇打工,随后结婚生子,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女儿便留在老家生活。转眼间,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户口问题,侍荣刚只能把女儿放在老家上学。“父母年迈,每当孩子在电话那头说想我们时,我内心的愧疚感就油然而生。每次看到周围邻居家年龄相仿的孩子,我都会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份痛楚不言而喻。”说起当时孩子不在身边的苦楚,侍荣刚和妻子李艳梅表示仍历历在目。

“每年只有春节和暑假能抽空回家,待的时间也不长,总觉得孩子跟我们有隔阂。”侍荣刚说,“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身边长大呢?但当时因政策、条件等因素,就耽搁了。”

2013年,侍荣刚打听到可以给孩子办转学的消息,喜出望外,立刻着手准备转学材料。

“没想到办理转学过程十分顺利,丹阳、宿迁两地盖了4个章就结束了我们多年的分离。”当年9月1日,侍青青正式进入后巷实验学校读书。“从前回到家,只有两个人,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现在有女儿的等待和陪伴,觉得十分温馨。”侍荣刚说,现在,每天不管多晚,他都会帮侍青青检查作业,假日里也会带侍青青去周边转转。“看到她每天开心地笑,我安心多了。我现在觉得,只要条件允许,每个孩子都应该在父母身边长大。”侍荣刚说道。

据悉,侍青青只是我市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伴随城镇化进程,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等教育问题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获得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近年来,我市一直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拒绝、全接纳’政策,其中明确提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读享受本地孩子同等待遇、接受同样管理,全市各校均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混合编班,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办理入学申请流程简便,出示居住证、工作证明等即可,而转学则还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据悉,今年9月,我市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生入学人数29943人,占全市入学总人数的40.83%,较2012年的33.55%增长7.28%。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今后,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更多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袁军辉 汤英俊 菀滢)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