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娣:扑下身子、找准路子,当好脱贫领路人

核心提示: 初秋的傍晚,天光微暗,暑气渐散,陵口镇折柳村的健身广场上热闹起来。而在不远处的农田里,该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新娣正和村干部讨论稻鸭共作的生产情况。

“七一”这天,王新娣去看望村里的老党员

积极参与惠民大走访活动

初秋的傍晚,天光微暗,暑气渐散,陵口镇折柳村的健身广场上热闹起来。而在不远处的农田里,该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新娣正和村干部讨论稻鸭共作的生产情况。

在陵口折柳村,关于王新娣,有着很多励志的故事:1998年被村干部找上门,邀请到村委会从事妇女工作;2010年被选为村书记后,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清村集体的欠债,新建村委会办公楼,通过出租厂房增加村集体收入;随后带领折柳村积极寻求生财之道,拿下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穿梭在田地间,扑下身子埋头干……

1992年,25岁的王新娣由邻村嫁到折柳村,婚后便在家劳作。1995年的一天,村干部忽然找上门来,邀请王新娣加入村委会参与妇女工作,“当时我也是一头雾水就答应了,不知道村里为什么会找上我。”自那以后,王新娣三天两头便挨家挨户地上门给村里的妇女建档立卡,宣传计划生育工作。在村里工作十多年后,王新娣在2010年被高票推选为折柳村的“当家人”。

上任后,承载着村民满满信任的王新娣面对当时还欠债累累、办公条件简陋等烂摊子,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清村干部们的拖欠工资,并积极向四方筹款,新建了三层的村委会大楼。“原先我们的办公场所都是租用在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工厂,条件十分简陋,每到下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对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王新娣告诉记者,在扶贫单位和村里的自身努力下,没过多久,全新的三层办公大楼就建好了。考虑到有多余的使用空间,王新娣便向大家提议,将村委会的一层出租给当地的服装厂以提高村级收入,二、三两层用于办公。之后,她又提出为村里的老人买上一份意外保险,“虽然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有限,但其它能给村民带来的福利,我们也会尽力去做好。”为此,在村集体收入不多的情况下,王新娣还是主张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购买了一份意外保险,每年花费25万余元。

在那之后,深谙“要发展,先修路”的王新娣又开始着手对辖区内的道路进行全面改造,先后完成了许家组到南庄组、折柳老街,高家村到坟家村、戴家村水渠前后道路贯通等共5000多米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实现了全村主道路的100%硬化,使村里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村民的日常出行更加方便。“每次修路,王书记都会亲自到现场帮忙,她总说交通便利是发展脱贫的先决条件,因此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村委会一工作人员说道。

坚持民生优先,把村民生活中最关心的实事干好,这是王新娣的工作宗旨。受地理、交通条件等限制,折柳村的发展以农业为主,水利建设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村庄水利设施相对薄弱,渠道严重老化的现状,近两年,王新娣带领村干部们积极配合水利站对全村二级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疏通,并在水利部门的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中,完成了全村12000多米的水渠改造,“去年7月初连下三天暴雨,村里新修的排水渠道就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秋田里没有出现往年重新插秧和补种的情况。”

为了弥补折柳村发展的最大短板——村级财力短缺,今年上半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工作全面展开,王新娣集合本村农业资源的自身特点,经过多方努力为村里争取了农业机械设施建设项目,获得省级财政资金补贴200万元,在村委会办公楼后修建了1500余平方的农机库房,购置了7台农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村民提供农作物收割烘干服务,同时还在农田里进行稻鸭共作。“为了省钱,从拔草、打农药到喂食这一系列农活儿,都是我们自己下田劳作。”看着稻田里成群的鸭子,王新娣面露喜色。

虽然如今的折柳村集体收入较其它村还有差距,但走进村子后,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占地6000多平米的健身广场、松柏杨柳间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砖瓦房以及村民们自发的笑容,无不印证着村庄的变化与进步,而这,自然也离不开“领头羊”王新娣的功劳。多年来,她始终致力于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并先后荣获镇江市级“优秀村党组书记”称号、市级“张雅琴式优秀村书记”与“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励”。

(陵宣 蒋玉 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