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口面

一碗陵口面在于轧面、煮面、上碗、汤料

核心提示: 那这陵口的面条,又有什么道?请听我细细道来。

■小鱼

一日三餐,恐怕没有比面条更方便的主食。

早几天查了度娘,偶然发现还有中国十大面之说,而且版本不一,持各种面见者争论激烈,上榜的欢天喜地,落榜的另拉虎皮。

我吃的不全“面”。远的北京炸酱面、兰州牛肉面,近的则有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哪怕这几个面恐怕食客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如果你有空,不妨倒上一杯清茶,听我来说说我家乡陵口的面条,剔除那个“味”,只说那个“道”,把我的丹阳大陵口来一次炫耀夸。

为什么叫陵口呢?原来齐梁两代的皇帝都是丹阳人,不管是暴死还是善终,翘了辫子之后都要归葬家乡。当年齐梁皇室前来归葬、祭祖扫墓是乘的船,走的邗沟。从陵墓的口到皇陵大约还有六、七公里路程,为此专门开凿了一条萧梁河直达皇陵。陵口因此而得名。

那这陵口的面条,又有什么道?

第一道,在于轧面。我初一同学家里就是轧面条的,有段时间我误以为他是少年白头,其实不是,那是面粉蓬在了头发上。我问他你家的面条怎么就轧得这么好?他二话不说膀子一亮,满满的肌肉。原来这面和了水后,要用手膀子的软劲将面和匀,拿上机子轧面的时候,才能使内部弹性和韧性均匀。不能因为省事而将面粉调的稀烂直接上机,一是会粘机器,二是面条湿度太大,驮在一起就会生腥味。陵口面店的用面量一般都很大,要事先晾晒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不允许?听我慢慢说来。

第二道,重在煮面。我在无锡读书的时候,无锡人小任请我吃面。兴致勃勃跑去,我一看煮面的是钢中锅,心里想:完了,这面条不可能好吃。我们陵口煮面用的必是大铁锅,沸反盈天的水在翻滚,下面条的厨娘顺手一抓就知道是多少,这个时候你要仔细看了,她就像撒网一样手腕一抖,整个面条铺天盖地的盖满了整个铁锅,面条的每一寸都充分与开水结合,翻腾着,跳跃着。这个时候就该告诉你为什么不能晒面了:第一来不及,第二晒死了的面没有活性,缺少了灵气,所以陵口面条是漂浮在沸水里熟的。

第三道,意在上碗。面下锅不足一分钟,三十几秒的时候,厨娘右手就会拿一个有平常五倍长和粗的筷子,一个碧波斩浪,野马分鬃,然后手腕暗旋,面条就服服帖帖地跟在筷子上,此时她左手拿个抄面的竹编勺,左手一晃,清水滤净,右手一抖,一团面条就紧紧团结在竹笼里,只见她手腕一抬,翻转竹笼,一团面便稳稳地扣在了早已调好汤料的碗里,像一个发髻,萌萌地睡在碗里。

第四道,必说汤料。汤料不复杂,极简单,但也极考究。汤必须是大骨头炖的,不取肉不取骨,也不要它上面漂的油,只取中间那清清的肉汤,配上切得均匀细致的小葱。然后就是普通的盐和熬过的酱油,最后加一块熬过的猪油。这个猪油由板油熬成,雪白细腻,干净又半透明,并不油腻,只为了舌尖的香味。你可以吃白汤的也可以吃酱油的,更可以吃干面,只是酱油和水的多少让你感受不同的口感罢了。虽然陵口肴肉极富盛名,味道也非常可口,但我建议你还是吃个光面,那才是我们正宗陵口面的味道。

一碗面下去,想起了一件事。早几年,丹阳和常州在争论谁是齐梁故里,我就感到很纳闷,这个不是明摆着的事吗?“魂归故里”,丹阳全境有十三座齐梁两朝的帝陵,我们陵口三岁小孩都知道“魂在陵里,陵在故里。”

但作为齐梁故里,我倒没觉得有什么可骄傲,因为这齐梁两代的皇帝并没有做多少好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昏暗统治的一段时期,天下战乱,互相攻伐,国家太不稳定,极易覆灭,老百姓基本温饱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哪怕是这样一碗面条,还偏偏要“南朝四百八十寺”,粉饰太平。如果说有亮点,那《昭明文选》还是如北斗星一样闪亮了这漆黑的夜空。

万幸万幸,好在留下了这口面——欢迎来吃。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